“歌声飘过40年”余音绕梁

编辑发布:jack | 2019-02-07 15:30:27

【星网专讯】

(星星生活专稿/作者:星学)一眨眼中国的改革开放整四旬,国内进行了多方面各种纪念活动,捋顺波澜壮阔的发展史、回顾取得的辉煌成就。其中音乐界“歌声飘过40年”专题节目,从1978年以来主流歌曲精品中辑出最脍炙人口的40首呈献央视晚会,以歌敬礼再现经典。我们目睹耳聆这些代表作,向名家致意,旧情景境、故人世事,历历眸前;熟悉悦耳的旋律辞韵“涛声依旧”,勾起了无限感怀与共鸣。

俺这拨儿首批高考入大学的,刚好赶上科学“春天的故事”,跃“在希望的田野上”,“年轻的朋友来相会”成“同桌的你”,“我和我的祖国”共命运,“少年壮志不言愁”,“我们的生活充满阳光”。文明古国拽开现代化大步朝前,挟裹着“最炫民族风”,应运而生的歌歌,反映了峥嵘岁月国计转捩民生沧桑,耳熟能详的首首,我们随口便唱,它不失为另类时代沉积相。

15载后,我出国留学求索“新的天地”,西游漫行“敢问路在何方”,寻觅着懵懂的“天路”。几经辗转欧美终定居加拿大。转瞬今竟已届退休之龄,原沾沾自喜的“光荣属于八十年代的新一辈”,俱成过去式,“时间都去哪儿了”?“一晃儿就老了”。

久居海外,游子并没失“中国心”,起居饮食用的、谈论和牵挂的,多还是赤县老家的,毕竟国富强盛使丰富物产远扬五洲四海,叫华侨天涯海角拈手即获能啖乡肴。业余所享的文化生活,仍是炎黄人文之风快朵颐,每听看或哼吭族韵老歌,仿佛回到了“冬天里的一把火”般激情燃烧年代,热血再次沸腾。尽管俺们在海外唾手即得、侧耳可听、举目任睇泛滥的洋片洋歌洋舞,但最沁人心脾触动灵犀的,还是故土祖籍的那“同一首歌”,除夕不可或缺的“年夜饭”依是那台春节晚会、“难忘今宵”。

遥眺彼岸“大海啊故乡”,无时“故乡的云”不缭绕萦怀“思念”“乡恋”。也“常回家看看”“父老乡亲”、“我热恋的故乡”,所闻所见皆“走进新时代”,不乏“歌声与微笑”,直教赤子惊诧“黄土高坡”一蹴就隆成“青藏高原”,啧啧感发“我爱你中国”、“祝你平安”!

这些金曲是那特定年代的标签符号,串起了过来人生旅途中的足迹脚踪。俺聆赏的不仅是词曲唱功,关键在找寻回来了逝去世界的帧帧画面。这些曾经的“新长征突击”的号角,是内贮苦乐年华际遇的“生物芯片”,可将观众听者穿越带回当时的环境氛围,体味已不再的情愫时空,心猿腾云驾雾于高山流水音弦上、意马脱缰驰骋在辽阔无际心田间、魂灵盘桓徜徉于逝如斯夫的史川边;元神缕缕随着雅歌妙音幽幽出窍、缥缈悠逸,嘬咂丝丝畴昔的青春芳华,恣意重复着怀念温馨浪漫的旧时光。

我不觉忆起了祖父母那辈。孩提时常瞧他们百听不厌收音机里的地方戏,像吕剧、梆子、柳琴、茂腔等,每闭目摇首自得其乐。可在毛小子俺品来,那些土腔老调并不中听,弗懂老人何以如此迷醉之中。长大后方明悟,听“戏匣子”里的曲艺小调或说书,是旧社会过来的平民百姓唯一的娱乐消遣,他们也不止垂聆那早已烂熟胸中的故事与曲牌,定是藉此“魂游”消费早年的韶华、咀嚼行过的人生履程。

内子和俺都酷爱音乐,儿时充耳的“样板戏”背如流张嘴来;时代的变迁亦未让我们落流行歌伍。惟出到境外毋追番乐洋星,不惯那音律风韵,依然钟情华语民歌,包括陆港台的皆然。先是买带购盘、后是上网下载,不时猎取新的佳作来滋补心灵饥渴。有时还套用老歌曲谱,换上圣训金句,“旧瓶装新酒”,圣诞节在教堂汇演中登台翻唱,引发会众追昔抚今的反响和鸣,在“洋为中用”北美节气中“东为西用”神州民歌,不亦乐乎。

平素宅在家,俺俩辄边做事边听歌,怡情养性、减压消愁。外出走路骑车却不戴耳机,以免聚精赏乐忘乎所以、分心忽略视听被车撞。工作操业时,我也常放些轻歌曼曲、口哨世界冠军胞弟的吹奏带,优美委婉之声引得老外客户不乏喜欢,问是啥内容,“咋这么好听,教人很祥宁放松”,有的甚至还索要拷贝。可见音乐无国界,不论语言谙否,好听就行,中外没分别,似有点“东风压倒西风”了。

呵,歌声悠悠飘过,人们慢慢变老,动人乐符在脑际镌下的不灭印痕,非是“洗脑”,乃是按扭,主启记忆库门的封印,一触即发出过往的人生实录之史流,叫人涓涓赏听遍遍盘点,领受那年月独拥的意境与感受,重温童梦五味杂陈;不啻饕餮席席听觉大餐与精神盛宴,扶摇恍惚欲仙,回味毕生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