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咸” 还是“贝克汉姆”?

编辑发布:jack | 2005-02-01 21:43:45

【星网专讯】(星星生活特稿 作者:老广)“碧咸”是谁?“贝克汉姆”又是谁?两组不同的汉字,是否同一人?语音体系之差别,反映在英译的地,人名之中。

**名,地之岐

其实这是大名鼎鼎的意大利足球明星Beckham是也!港人叫他“碧咸”,简单,响亮,粤音与原音相近,上口易记,喜闻乐见,他们不识“贝克汉姆”。大陆人叫他“贝克汉姆”,一字一音,有板有眼,规范之译,他们也不识“碧咸”。用京音念“碧咸”,与原音相远,有别扭,拗口之感,难读。用粤语念“贝克汉姆”,与原音亦远,感觉与上同。略举几例:

原文 / 粤译 / 大陆译

Beckham / 碧咸 / 贝克汉姆
Jennifer / 珍妮花 / 詹尼弗
Armstrong / 岩士唐 / 阿姆斯特朗
Montreal / 满地可 / 蒙特利尔
Greenwood / 坚活 / 格林伍德
Chrysler / 佳士拿 / 克莱斯勒
Gerrard / 芝兰 / 杰拉尔德

地名,除了原音外,还要参考当地华侨所惯用的,约定俗成的名字。由于历史上的原因,老一辈华侨来自广东居多,受方言影响极大,中国出版的世界地图中都注明一些地名是根据当地华侨使用的名字。如:Hue 顺化,Bandeong 万隆,Surabaya 泗水,PnomPenh 金边,香港的山顶“Victoria Peak”,从来没有人叫它“维多利亚峰”或“维峰”,它叫“扯旗山”。

让我们回到多伦多,在北部三条横贯东西,十多公里长的大街,看看它们的译名吧!

原文 / 现译 / 大陆译
Sheppard / 雪拔(雪柏)/ 舍帕特
Finch / 芬治 / 菲尼奇
Steeles / 士刁 / 斯蒂尔斯
另外的Don Mills,有译“当妙儿”,按大陆正规译法为“多恩・米尔斯”。

这现象又与本文开始提到的情况一样,如果非粤语区的人对“碧咸”,“雪拔”,“芬治”,“士刁”感到“头痛万分,笑的喷饭”的话,粤人对“贝克汉姆”,“舍帕特”,“菲尼奇”,“斯蒂尔斯”是否又会感觉相同呢?

语音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岂能一朝即改?

**方言迷惑

北方人来到粤语区,对方言的迷惑是可以理解的。

同样,广东人到上海,碰到上海方言,听,看到上海话的英译,也是感到迷惑的,略举几词:

白脱 BUTTER
吐司 TOAST(烤面包干)
四不灵 SPRING(锁)
拿摩温 NUMBER ONE(工头)

上海在解放前受外语影响亦很大,仅次于港,澳。英译方言化流行甚广,还形成文字。“拿摩温”是工厂工人对“工头”或“老板”之称,随着“帝国主义夹着尾巴逃跑了”时代开始而消失了。现在“资本主义夹着皮包又回来了”的时代开始,这个词又不知道变成什麽了。

在东北哈尔滨市,过去受俄语影响,老百姓把面包叫“赫列巴”,是从俄语“хлеба”音译过来的。

中国的茶受方言影响,从北方输出到俄国,东欧一样,保留汉语的“茶”音,俄语为“чай”音一样。而从南方海路输出到南洋及以远,保留以潮汕语的“茶”(音爹)的音,英语为“TEA”音相似,大抵全世界的茶恐怕逃不出这两个“茶”音,不过受方言影响而有异而已。

七十年代初,一位上海朋友派到广州进修一年,回来后对我说:“简直是到了外国,语言不通,吃的菜都是生的…”

当时,我在河南任教,上山下乡是家常便饭。一次到豫西秦岭山下偏远农村,别人叫我绰号“蛮子”。传到村后,一天,一位老大娘柱着拐棍,由孙子搀扶着,从村头来到村尾,专程来见识一下我这个从遥远几千里来的“蛮子”,寒喧了几句,我用广东腔普通话作答。她走前告诉我:“你的话还怪‘蛮’的!你们广东有没有俺县城大?”

“蛮子”是中原人对南方人的统称。东夷-南蛮-西戎-北狄,印象深刻,没法改过来。与我有“异”者,均称为“蛮”。

**粤语京化

随着南北大交流,港人北上,恶补普通话。而深圳特区的高速发展,香港自由行蓬勃,大量外省人到粤,港,经常接触,使用粤语。两种语言来个大交流,互相吸纳,互补长短。

“爱人”是解放后流行了几十年的,男女不分,夫妻不辨,模糊不清的名词终于消失,代之而起是粤语的“老公”,“老婆”,这是粤语的口语,俗称。现已经穿越地域,登上大雅之堂,代替了“内子”,“外子”,“先生”,“太太”…

最熟悉不过是“买单”了,源出于粤语的“埋单”。“埋”指用土掩盖,另一意思是“收集”。过去广东茶楼以不同尺寸,形状,颜色等来区别点心价钱,付账前必须由伙记将碟子收集,归类,列出一张账单,凭此单去付款。先埋单,后付款。过程是“睇数,埋单,俾钱”。其实,“埋单”只是付款的钱的前提,更不是“付账”。

非粤语区的人来到此地,以为“埋单”就是“付款”,于是“以讹传讹”,“埋单”就成了“买单”,“谁来买单?”常见于报章刊物,代替了“付款”两字。

“单”何用买?凭单付款就是了,但似乎已约定俗成,“埋”已不再用。

近日“买单”已发展新义。有一本刊物登出:“…现在搞成这个局面,看谁敢来买单吧?…”含义已超出付账,有“负责”,“收场”的意思了。

另一个粤语是“搞掂”,普通话改为“搞定”。粤语的“掂”,是借“店”音,读阴上。与“横”字相对,横掂都一样,横的和直的都成。“搞掂”是搞直或搞顺当。“掂“普通话念(DIAN)平音,粤语念(DIM)阴上。前者舍此改用相近之音“定”(DING)。
现在报章杂志中流行的“搞定”,慢慢会否取代粤语的“搞掂”,是个未知数。

**入乡随俗

来到另外一个国家,另一个世界,从使用汉语到使用英语,是个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变,需要时间来习惯和适应。

打开电视机,看看那些连续剧,虽然有英文字幕,但字幕上出现的无数方言,土语,大多数连字典里也查不到的,只好请教别人。语言关是移民第一个最大的难关,这是截然不同的语言,难到了不少英雄好汉。

同时,来到外国,也进入了另一个方言区--粤语区,这不是什么“难”关,起码文字上差异不大。

随着非粤语区的大陆新移民涌入,已出现普通话的电台,报章,社区,会馆,俱乐部各种组织,方兴未艾,各自发展,会否取代这个粤语方言区呢?我想,消灭方言是一件不容易的事儿。

跑到中区唐人街,标志着多元文化的街道名称,由市政当局竖立中英并列的路牌,如士巴丹拿,达士,书院,登打士,施素,宝云,固连治…,这些路牌立了几十年,有必要把它们全部改过来,再按普通话来译,由市政府有关单位全部来个大换班,来个正名运动吗?有可能吗?住在那些街道的居民会答应吗?

还是入乡随俗,尊重约定俗成的规律吧!反正路牌上还有英语呢!不会弄错的!

关于“士多啤梨“等水果及其它物品译法,有机会下次再续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