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士人画大师王敬恒的画源自于这个神秘的地方

编辑发布:jack | 2018-04-18 18:25:22

【星网专讯】

在当代中国,有这样一位大师,寄情于蜀地山川蓊郁之气,与山石林木朝夕相处。早年学习吴昌硕、任伯年等,山水上溯沈石田、黄公望诸家,并以极大勇气创造新士人画,存亡继绝,把宋元士人画精神,提升到一个新的历史高度。

他,就是川籍画家王敬恒!


(画作赏析)

王敬恒的山水画,结构满密,自有一种朴茂苍郁的独到气象,大体章法格局仍沿用了明清以来的传统山水画图式。

但用笔之草率恣肆,点画之松活灵活现,几全不在前人蹊径之中,任意纵心的横涂竖抹,恰是画家个人风格之最精粹处,那满幅鲜活跳跃、浓浓淡淡、形体乖张的墨点墨线,是画家情感、思绪的自然流露或激情喷发,是生命感悟和灵魂诉求。

四川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馆员、国家一级美术师、艺术评论家田旭中把王敬恒的艺术创作与中国士人画的复兴相联系,称之为“一位大力挖掘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精髓,又着力艺术创新,独创“新中国士人画”的艺术家”。

**画贵有意气!独创“中国新士人画”

“士人画”这一概念最早是由宋代大文豪苏轼提出。其核心思想是提倡作画贵有意气,把创作者志于弘道的胸襟抱负和思想学问贯注其间。

但遗憾的是,明中叶以后,由于中国社会发生了剧烈变化,士人气概遗失殆尽,士人画亦不复存在。而王敬恒则以极大勇气创造新士人画,存亡继绝,把宋元士人画精神提升到一个新的历史高度。


(画作赏析)

国家文化市场调查评估中心经过对众多指标统计分析,对王敬恒的艺术成就给予了权威评估:王敬恒在几十年的艺术生涯中,注重把哲学思想美与绘画的艺术美融为一体,独创“中国新士人画”,成为宋代以来士人画艺术大师。

2016年,由省文联、省美协主办的“王敬恒纪念展”在四川美术馆举行。王敬恒是四川已故著名画家,展览展出了王敬恒生前创作的138件国画和书法作品。

(画作赏析)

1927年,王敬恒出生于成都一个商人家庭,后家道中落。他以小学老师的身份工作直至退休,但是书画之道一直是他魂牵梦绕的归宿。

王敬恒曾称自己学画纯为偶然,是36岁时因神经衰弱而开始静习书画,从此一发不可收拾。

42岁时,王敬恒旁涉花卉,推崇天真浪漫,归于文人写意一派。

46岁时,他结识蜀地名家陈子庄,受其激励,以“画贵有自己”而不辍探索。

50岁之后画风渐臻成熟,以山水、花鸟创作为主,敢于用色,笔墨豪迈,卓然成家。

**画贵有自己 以我法写心中之山水

王敬恒曾说:“人问余所画何处,曰:‘余心中之幻境耳。”

王敬恒选择了前人没有涉足的领域去领略大自然的神秘与唯美。

1983年,王敬恒长途跋涉到了距离成都360多公里的马尔康。正是此次的马尔康之行,打开了他艺术创作的“天眼”。

观摩王敬恒的画作,一股发自山川林木的鲜活之气扑面而来。仿佛从山水画中,穿越到风景秀丽的四川藏羌高原,山高、植被好,云烟和阳光时刻在变,让人进入神秘的仙境。

王敬恒是中国第一个创作藏羌高原系列作品的画家。以我法写心中之山水,不重其形而重其神,线条放逸,松动多变,繁而不乱,具有生命的鲜活力与审美的创造力。

**身体力行 立起当代士人画丰碑

2008年,王敬恒将创作于不同时期的山水、花鸟等100幅作品捐赠中国美术馆,王敬恒艺术符号成为中国画坛的新名片。

(部分捐赠作品赏析)

这些作品均为20世纪80年代以来所作,反映了王敬恒艺术创作的风格面貌。

重剑无锋,大巧不工,王敬恒坚定不移用中国人独特的思想、情感、审美去创作属于这个时代、又有鲜明中国风格的绘画作品。也彰显出他以绘画弘道的博大胸襟和文化抱负,对当今画坛上最缺失的士人气是一个有力的反驳,极具现实意义。

许多学者和藏家认为,把王敬恒先生的艺术放在过去近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去考究,无愧是新时代的一座艺术丰碑。

**画家王敬恒简介

王敬恒又名王易,字季之。成都人,四川美术学院客座教授。杰出的大写意山水、花鸟、人物画家。花卉师法吴昌硕、任伯年等;山水上溯沈石田、黄公望诸家,并认真研究黄宾虹笔法墨法;后结识画家陈子庄。

王敬恒一生远离尘嚣,寂寞耕耘,终于成就个人独特风貌,创作甚丰。1988年在四川省美术展览馆举办“王敬恒先生画展”。1994年20余幅作品在法国图鲁兹市各沙龙及院校展出,随后接受法国《十字报》记者来华采访;1996年部分作品在图鲁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楼展出。2001年在成都现代艺术馆举办“王敬恒画展”。2008年中国美术馆特为其举办《王敬恒艺术暨捐赠作品展》并珍藏其作品一百幅。2011年作品入选《中国美术馆五十年捐赠作品大展》,先后出版有《王敬恒画集》《王敬恒书法集》《王敬恒谈艺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