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茶文化发展的发展历程

编辑发布:jack | 2018-05-24 19:30:03

【星网专讯】

中国茶文化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相传第一个发现茶可以作为去除身体毒素饮料的人就是三皇五帝中的炎帝。炎帝发现酷似一般树叶的茶叶不仅可以作为清心解渴的饮料,而且还有排毒消炎的奇效,是他把中国的饮茶文化带入药用时代。

由此可见,中国的茶文化与药文化,以及饮食文化是同根同源的。一部中国茶史,就是一部中国历史的缩影。

那么,中国的饮茶文化可以分成哪几个时期呢?

第一时期:药饮时期

这个时期是自上古时期到三国时期,神农氏作为部族的首领兼巫师,担负着为部族人民治病的使命。因此,他需要经常到山上采摘草药。于是便有了《神农本草经》中提到的“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遇茶解之。”由此,中国人开始将茶作为解毒的饮料。

时至三国时期,战争纷繁,百姓多受战乱伤病之苦,当时有许多关于茶为药用的记载。在魏国,名医华佗曾撰写《华佗食经》,当中提到“苦荼久食,益意思。”这说明茶的提神功效已被当时的人广为接受。

在蜀汉,诸葛孔明带兵平定云南,当时川兵水土不服,不适应云南的气候,中了瘴气浑身不适。诸葛孔明便用当地的大树普洱茶与姜黄果树叶和其他调料煮在一起为将士们驱寒,喝过此药茶的将士们精神百倍。现在云南地区还有将茶和其他调料煮在一起食用的风俗。

在这个时期,以茶入药的事例不胜枚举,甚至有人提出过“各病有各药,茶为万病药”这样的论点,虽有些夸大,但也说明了茶可入药的特性。

第二时期:羹饮时期

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以及人们对茶的深入了解,人们发现生煮茶叶会刺激到胃,而且口感不好,于是便出现了将绿茶压成饼,并磨成粉和野果一起煮水喝,并将这种粥一样的饮料赋予了一个好听的名字——茗粥。

这使得从三国末期到唐朝中期,人们逐渐将茶的吃法从生嚼发展到用水煮,此时的茶已不仅是饮料及中药,更是作为一种食品供人们享用。

唐代中期,陆羽《茶经》问世,影响甚广,书中提出往茶中加入杂果,茶就失去了原来的味道,无异于沟渠之水。这一观点奠定了中国茶要品其真味的基础,从而开启了下一个茶文化时期。

第三时期:素饮时期

这一时期是从中唐至元朝末年,此时也是中国茶道精神初步形成的时期。人们不仅将茶看作治病的药材、果腹的食品、解渴的饮料,更多的是赋予了它文化的象征。时至中唐,由于佛教的兴盛与流传,茶作为提神、解睡、补充维生素的饮料,深受僧侣喜爱,进而被世界各国人民广为传播。

有“日本茶祖”之称的荣西禅师对中国茶文化非常仰慕,在其《吃茶养生记》中就曾写道:“茶也,末代养生之仙药,人伦延灵之妙术。山谷生之,其地神灵也。人伦采之,其人长命也。”

自《茶经》问世后,人们对茶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将儒释道的思想与茶道结合在一起,赋予其新的文化内涵。自此,中国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茶道思想,即:廉、美、和、敬。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中国茶在这个时期,除了继续保留其药用、果腹、解渴的特性外,还兼具了陶冶情操的作用。

第四时期:散饮时期

在中国茶叶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为了便于储存与运输,茶叶以各种形态出现过。最早,人们将绿茶压制成饼,这种做法自古流传至今,以唐宋最为繁盛,其中比较著名的龙团凤饼就是这种奢华茶饮的代表。

随着制茶发酵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中国人以茶养廉思想的传播,在洪武二十四年,由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亲自颁布旨意“罢造龙凤团茶”,由此开启散茶时代。直至今日,中国茶除个别茶品,如:普洱、黑茶外,大多数茶品仍是散茶。

由上述的中国茶文化发展历程可见,在中国,茶饮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饮料,中国茶道也不仅仅是简单以喝茶为契机的社交礼仪活动,它是集植物学、草药学、化学、人文学、历史学,甚至卫生学多种学科于一体的边缘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