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进入“无性婚姻”时代?

编辑发布:jack | 2004-04-27 18:09:49

【星网专讯】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研究所日前公布的调查显示:中国已婚或同居男女中,每月性生活不到一次的人数超过四分之一,在最近一年内一次性生活都没有的超过百分之六。而由广东省性学权威朱嘉铭授主持的调查发现:中国男人平均到三十七岁就只能保持每年一次的性能力,而中国女性则有百分之二十三性冷感。

东方日报报导说,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研究所授潘绥铭带领三十六名研究员历时一年进行该项全国范围的调查。接受访问的二十至六十四岁的男女分布在全国城乡六十个地区,最后得出的结果是:在三千八百二十四名已婚或同居男女中,平均每个月性生活不到一次的超过四分之一。

而在最近一年内连一次性生活都没有的则占百分之六点二。无独有偶,广东省性学界权威朱嘉铭授近日也公布一组同样惊人的调查数据:中国男性平均到三十七岁就只能保持每年一次的性能力;而中国女性性机能障碍的发生率大致在百分之三十五至百分之六十之间。在接受访问的四千七百名已婚妇女中,患性冷感的占百分之二十三。

全国妇联婚姻与家庭工作研究员吴大真称,对于“无性婚姻”的界定,从国际组织到中国权威部门至今尚未形成统一说法,但大多数主流的性社会学家认为,夫妇间无生理疾病或意外,却长达一个月以上没有默契的性生活,就是“无性婚姻”。

据报导,对于“无性婚姻”的界定,从来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说法,但大多数主流的性社会学家认为,夫妇间没有生理疾病或意外,却长达一个月以上没有默契的性生活,就是“无性婚姻”。

无性夫妇大致可分成两种,即“想做爱却不行”和“可以做却不做爱”。前者原因比较明确,一般起因是性功能障碍;而后者,却是性的无意识回避。它的特征是:有性欲,男女生理器官有正常反应,但却对异性接触不感兴趣。他们下意识地认为自己总有做不完的事,没时间也没心思做男女之事。

性学家指出,这是一种明显的精神性疾病。问题的严重性在于,这样的年轻人到处都是,”他们生存压力大,情绪焦虑,相当多的人时时面露疲态,郁闷成疾。可以说,为了出人头地,他们没有了性的快乐?

也有人提出,婚前同居是婚后无性的重要原因–“相爱了,同居了。结婚了,也就阳痿了。”

总的来看,登记前上床的夫妻,性生活和性爱都要好许多。这主要反映在:亲昵更多。登记前有过性行为的丈夫,婚后经常拥抱妻子、吻妻子的可能性,是登记后才过性生活的丈夫的二点二倍;他们性生活次数也要比那些没有登记前性行为的夫妻多出百之七十六。

另有人认为,婚外“一夜情”是除了工作压力之外造成婚内无性的第二大杀手。潘绥铭和他的同事们调查到的两组数据显示:今天的中国人中,性关系趋向多伴侣化,四十岁以上的男、女有过多个性伴侣者百分比别是百分之二十点八、百分之五点五,而三十~四十岁的男、女中,这一比例分别上升到了百分之四十五点八和百分之十七点七, 千龙新闻网引述潘绥铭教授表示,发起调查的灵感最初来自对日本社会的了解。潘教授说,日本经济发展最急速的时期,出现了所谓的“无性夫妻”,因为常年加班和工作压力的增加,日本八成以上的男性回家后能做的事情就是倒头大睡,发展到后来连起码的为了生儿育女的性生活都没有了。无奈的日本妻子们结成联盟走上街头,大声呼喊着要求政府降低男人的工作压力。

全国妇联婚姻与家庭工作研究员、全国性学会理事吴大真表示,“无性婚姻”近几年来在世界上的许多国家都不同程度的存在,像日本属于典型的因为工作生活压力太大而出现“无性婚姻”,至于非洲的一些国家则是因为贫穷导致“无性婚姻”,近几年来也有许多因为战争而出现“无性婚姻”的国家。

吴大真指出长期没有性生活,对于已婚夫妻来说,会产生诸多问题,例如身体健康每况愈下,精神生活不丰富,家庭出现裂痕等。而“无性婚姻”对人们的影响则更大,最直接的影响就是夫妻间感情冷淡,进而还会影响工作、生活。

北京大学医学部心理学教研室主任教授、中国性学会秘书长胡佩诚指出,目前现代人性生活质量下降确实普遍存在。潘绥铭教授的调查及一些性学界专家的提法都能够充分地证明这一点。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有以下几点:最主要的一点就是现代人工作和生活压力太大,节奏急速的工作,让现代人精神和身体状态每况愈下。这是直接影响夫妻性生活的重要因素。

香港文汇报报导说,现代人性生活下降的原因还来自外界、性知识的缺乏和性技巧的单一,比如不恰当的时间和地点、或单调的姿势、乏味的氛围;环境的恶化与污染、食物质量的下降,引起人体激素分泌失调,进而导致性冲动减弱……这些因素都是造成现代人性生活质量和数量下降的原因。

当性生活远远不如往年和谐时,许多人从生理到心理上就会下意识地出现一些隐忧,认为自己的情况已经接近或者成为了“无性婚姻”。“事实上,情况并不是这样的,性生活质量和数量下降,性生活不和谐,男性出现短暂性性功能障碍,女性在不同程度上出现性冷淡,这些广泛存在的性问题是可以通过时间以及治疗得到改善的,而‘无性婚姻’却是心理和生理的双重障碍,能够改善的可能性极小。”胡教授说,初步可以确定,中国社会距离所谓的“无性婚姻”时代还很远。

胡佩诚教授举例阐述了他的观点,他说:他们曾经做过调查,结果显示生活在大城市的人,性生活最少,与农村人相差无几,而县城里的人,性生活却最多。可见只要生活压力不超过负荷,城市人还是可获足够的性趣的。或者可以假设,给城市人和农村人“减压”,让他们的精神和身心稍稍作一些调整,性生活的质量自然就可恢复了。

胡教授强调,广泛存在于中国夫妻之间的“性问题”虽然从表面上呈上升趋势,但事实上,这也是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必然产物,它与所谓的“无性婚姻”有着本质上的区别。“因此,单纯地把越来越多广泛存在的‘性问题’上升到‘无性婚姻’时代的提法并不确切。”

(多维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