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往莫斯科途中所见所闻

编辑发布:jack | 2017-10-19 16:00:24

【星网专讯】(星星生活专稿/作者:黄启樟)我们的游船从圣彼得堡的涅瓦河(Neva River)起航,经过欧洲第一大湖拉多加湖(Lake Ladoga)向着莫斯科的方向走。按照指定的航线还需要穿过欧洲第二大湖奥尼加湖(Lake Onega)及四个码头才可到达目的地。

拉多加湖的面积有181,130平方公里,比加拿大的安大略湖还要大,盛产三文鱼和鲟鱼(sturgeon),它们的卵子便是用来制造鱼子酱的材料,是俄国人最喜欢的美食,佐以伏特加酒一起尝。这个淡水湖比较浅,冬天会结冰。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俄国人曾利用结冰的湖面将列宁格勒的居民偷运到安全的大后方去。

拉多加湖和奥尼加湖由斯维尔河(Svir River)连结起来,打通了俄罗斯大陆进入波罗的海的障碍。河水水质很清洁,呈现出蓝色,故被称为“蓝色路线”,盛产三文鱼及鳟鱼。河的两岸都是密不透风的原始森林,那里是野生动物经常出没的地方。间中或可见到一两家锯木厂及疏落的民居。除此之外,几乎与外界隔绝。

游船来到一个叫Mandrogy的地方停泊。据说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这个地方遭受严重破坏,如今所见的都是战后重建的民房及商店,对我来说便完全缺乏历史真实感。村民弃农从商,向游客推销工艺品或经营小食店。我因看不到俄罗斯人的真实乡村生活,大失所望。

奥尼加湖的湖水含有大量矿物质,呈现棕色,不过水质良好,鱼产丰富,有四十以上不同品种的淡水鱼在这里生长,包括白鱼、三文鱼及鳟鱼。俄罗斯地大物博,得天独厚。

游船继续它的旅程,很快来到奥尼加湖的北岸,在基日岛(Kizhi Island)停泊。这个岛被开辟为一个露天建筑艺术展览馆。很多具有地方色彩的建筑物都被原封不动地移植到岛上去。其中有农舍、榖仓、小型工厂,钟楼等等。不过最具特色的还是那两座十八世纪用木材建成的教堂和那座在原址留下三层高的变形教堂(Transfiguration Church)。这座建筑物是在1714年竣工,所有用料都是木材,俄罗斯木匠不需使用铁钉去缠住支架,令人叹为观止。

基日岛之后便是库日莱克(Kuzina),由一条在1964年完成的人工河(Mariinskaya)将它和波罗的海连接起来。除此之外还有几条运河与它组成“伏尔加河波罗的海水道”(Volga-Baltic Waterway),成为俄罗斯通往大海的主要航道,全长368公里,要通过七个水闸。沿途经过浓密的森林,偶然出现的村落及一些古色古香的教堂。在这里通过,十分赏心悦目。

库日莱克岛上有一座在十五世纪建成但保留得十分完整的修道院(Kirillo-Belozersky Monastery)。据说由于这里与外间隔截,交通不便,因此没有受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破坏,也没有遭受革命的清洗,安然无恙。其实穷乡僻壤具有一些独特的生存条件,是人口众多的大城市所无的。

经过四天的航程我们终于来到了伏尔加河的雅罗斯拉夫(Yaroslavl),一座在1010年兴建的古城,人口有六十万,曾经因贸易及纺织业而繁荣。百闻不如一见,伏尔加河确是与众不同,气象万千。站在河堤上居高临下,犹如一头巨龙雄据一方,不见首也不见尾。那股气势使人不敢亲近。雅罗斯拉夫临河而建,伏尔加河便成为它的天然屏障,坚不可摧。

这座城市曾经有超过一百座东正教教堂,革命后只留下七十座,至今仍未恢复旧观。听闻东正教徒只占人口的20%,远远低于全盛时期的数量。宗教信仰与政治永远存在矛盾,不容易化解。俄罗斯政府在近年似乎对宗采取较开放的态度,东正教亦开始活跃起来。

俄罗斯内陆地区给我的印象是农村生活逐渐式微,人口一直向大城市转移。经济活动愈来愈受到市场供求的影响,和西方国家的生活方式愈来愈相似,环球一体化的现象也在此出现。好莱坞电影曾在这里大行其道,但本地制作在最近的二十年却能取而代之,是由于意识形态的放宽使电影业受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