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笔耕在“星星”

编辑发布:jack | 2018-01-16 16:53:58

【星网专讯】(星星生活专稿/作者:星学)十年前,我为《世界日报》加东版写了多年的周日专栏,因着版面的减缩而关闭,有算是俺粉丝的姊妹建议我转向《星星生活》周刊继以奉献笔,说后者乃加拿大众多华文免费报纸中的佼佼者。当时我还真不知多伦多有这份翘楚周刊,因每去唐人街时“顺手牵报”辄没遇过它,姊妹说须得周六清早去才能得手,否则须臾便被抢光。错过了最佳时段拿取,怪不得未曾谋面呢。

不日我从她处得睹了“星星”的风采,先是那铜版纸的亮滑封面就给人一种细腻精致感,爱抚不释手;再翻阅其内栏目篇幅,不乏本地作者的原创,虽水平参差,但相形其时大多数同类报刊充斥的皆网络文摘大同小异来,着实独树一帜,引人注目。也始知它原系加国最大的中文生活媒体,创刊业已七载,俺这老侨未免“孤陋寡闻”了。

于是濡墨致函编辑部,探询投稿事宜。须臾便得主编捷克佳先生热情回复:“欢迎赐稿”。我遂握管行书先着几篇投石问路,不期均被录用了,从此便揭开了在此园地上挥洒耕作的序幕,一发不可收拾,始料弗及迄今已经十个寒暑。

初初的几年,抓笔涂鸦承蒙编辑不弃,而在我长达一旬之久的“星星”不辍笔耕中,益发得以炼成、臻于完全。眼下虽说所写发的不及过去密集了,因高手荟萃、青胜于蓝,稿多版少,但俺还是随性而撰书,不断供稿,更多的却是于山花烂漫时的丛中笑了。

我也未成想,不足挂齿的小豆腐干有的会被国内外各大媒体广泛转载。记得最先和最清楚的是那篇《开放捷足“考”先登》,见报后不久主编电邮过来些网络链接让瞧,我才获悉中国新闻网、侨网、神州学人、环球华网等大站纷纷转载了。过后国内及欧美的亲友有读到的,亦来电信提及致贺俺,毕竟在国内像星网等海外多数华媒是被屏蔽而弗能翻墙浏览的,惟官媒的择登才叫国人得以过目。从此我也有所上心“星星”原载的在其它传媒被引用之况,加多了点欣慰。

忆往昔我在《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大众健康》、《看世界》等发的文字,国内的亲友都可径直看到。如今只专稿《星星生活》,其网站亦将同一信息布达天下奏环球传播之功,异曲同工。蛮有意思的是,有好几回俺的怀旧长文甫刊出,次日家姊就微信来了其影像图,我甚纳闷咋恁快就被国内洞悉了?定是多伦多知我的未名老乡,阅后拍照下来发给故园的家人知己,后者中有熟络俺姐的,又转她先睹为快。俺遂赶紧下载星网上的该文,附件传回清晰版供姊弟们细览。不禁慨喟现今的科技委实厉害,真真的“不出门便知天下事”,且还如此神速。

关于编读往来,恁多年来俺与主编只晤过一面,初识在该报创刊十周年的庆祝会上。我也从未登门编辑部造访,全是通过电邮联络理稿,这跟过去在国内的编作互动比起来简单多了。俺非报社编员,也不是学文的,不过业余嗜好而已,但却如专职一般敬业,力对宿主的上乘质量、读者的宝贵时间和自己的无愧良心负责,要对得起这一切。故写每一篇都“举轻若重”,上下其改,精雕细凿,力图烘焙到一己小家文火的纯青,再出炉献丑给大众。绝不因编辑的青睐信任而粗制糙造、东摘西抄;也决不只为写而写、无病呻吟以充数。

至于后援内助,拙荆充分理解支持俺的爱好,工余承担起所有家务,省出时间叫丈夫做自己喜欢的事。并且每在毛坯稿初成时先行审阅,从普通读者的角度仔细检视,不留情面地提出意见,纠正作者立意表述与读者理解之间的差误。切磋后我纳谏如流,斧正再加工,直至获知音的首肯方定稿外放。亦属文青的内子是拙文的第一看官兼“评委”,亦为撰者,俺遂浓缩俩人名讳的尾字合成了一己笔名,名符其实。刚好还与该报的大名有一字雷同,也算是另类“撞衫”结缘。

迄今为止,我共有四百多篇各类文章登上了“星星”。时有新人问俺怎地才能读到它们,告曰在谷歌上打上“《星星生活》”再加笔名,即可查阅到大部分拙文题录。可见俺的笔名与报纸是绑在一起的,这不啻华刊为我个人编篡出版了一本电子版文集,省了自费出书苦于包销,不亦乐乎;对于早已不热衷结集出书的在下,这再省心不过了。

作者一般较难闻及观众的读文反响的,俺也仅能从周遭朋辈得些反馈管中窥豹:几位台北来的姊妹常反映些阅感,并提些建议与题材让进而发挥;高雄来的王兄嫂时过奖“精神食粮,一种享受”;慕道友小周见了面总寒暄交流读后感;十年磨一剑创作着长篇小说的旧识老康,屡叹息“这多年竟有那多题目可写”……。总之都是极大的激励与鞭策,教我备觉鼓舞没呕心沥血一回,一如既往地持恒供献。

奋笔中我努力秉承着著作等身的家父之教诲:“文如其人”。作文也做人、言行一致,文才隽永有力,人亦操练德行,身体力行。取材大气,着文严肃、不投机取巧。若是都能在言行上规矩己身,自然有助于造福全社会,善莫大焉。这正符合《星星生活》办报宗旨,于己于报于众皆有益。

疾书时我注重选题大气、正面导向和教育寓意,总要诱人向上,多少学得点啥(哪怕是字词),以薪传文明。即使逛山玩水的游记体裁,通过带出阅历中体味的人生哲理生命真谛,为俗文升华做点睛之缀,也不枉鞍马劳顿奔波一回,在纸上分享眼福的同时,心灵亦有所收成崭获。

泼墨间我严筛用词,句句斟酌,力避重复用字;多择端庄文辞和成语,有助传承优美的华夏文化、让“新新人类”别数典忘祖。纵要与时共进、吸收新语汇,但那些不文字眼,即便再火再流行,俺也不套用,弗以媚俗来明己不落伍“时代潮流”。低级趣味的文句和庸俗欠雅的笔风不能登大雅之堂,以无污染斯文风化之虞。此乃爬格子一族应具的基本素质和恪守的起码文责。

抚今追昔郎中俺的业外笔史:出国前已有数百篇杂文在卅余种报刊杂志上变为铅字;留洋欧洲在《星岛日报》笔耕;侨居北美于《世界日报》墨耘、《星星生活》耙地,又拥几百万字问梓。也目睹了海外华报廿载的兴衰现形,近年来眼瞅着不少中媒凋零谢幕,包括四旬历史的大报,但新侨创立的“星星”这“小报”,却始终亭亭玉立,依然楚楚动人,令人欣慰。自己有缘起舞其上、和声共鸣了这段翰墨春秋,不胜荣幸。

纸上谈的窃窃私语,刻记下移民生涯的点点滴滴,生命轨迹的雪泥鸿爪,初心足矣。一生能有几个十年?今谨以“伏枥老骥志千里”自相勉勖,继续携手“星星”走笔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