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本科毕业年薪14万?

编辑发布:jack | 2015-01-23 06:00:16

【星网专讯】(星星生活专稿/作者:七月松)圣诞假期,在多伦多某网站上有关大学本科毕业14万年薪的争论十分热烈。起因在于,一位滑铁卢大学的学生家长以“第二代移民比我们日子好过多了”为题,说孩子实习单位给出了14万年薪的合同,但孩子还没有任何决定,并问“大家的孩子是怎么选择第一份工作的呢?”

这一明显显摆的贴子立刻成为热点,热点之一是刚毕业的孩子能否拿到如此高的年薪?热点之二是由此引发的加拿大各大学之间的比较。在这网站上,滑铁卢大学的家长一直在努力证明滑铁卢大学好于多伦多大学。

笔者恰好任职于一间与计算机和工程相关的公司,并且是在加拿大上市的本土公司。上司、同事和下属不少来自加拿大的各个大学,其中包括滑铁卢大学和多伦多大学;多年来也一直在面试、招聘全职工程师和实习生。至少有点资格对这14万年薪发表点看法。虽然是马后炮,但愿能给读者诸君一些参考。

不得不说,隔行如隔山。行有行规,每个行业都有每个行业的不同。即使是同一行业,也存在着时间差异,地域差异。工资保密这一点真是太绝了,让个体只和人事部分打交道,个体之间很难比较。

回到滑铁卢大学本科毕业生,具体地说,计算机工程专业的毕业生,2015年能否拿到14万年薪?笔者认为,在加拿大绝无可能;在美国的绝大地区也无可能,只有在加洲的硅谷才有可能。要说这14万年薪的合同出自硅谷的顶尖公司,如FACEBOOK,APPLE,GOOGLE等,那得谈谈如何定义这中文的“年薪”?一般的聘用合同包括,基本年薪,奖金,股票期权,休假天数和其它福利等。为了吸引优秀人才,这些大公司还会给出签字费。

这位家长所说的14万“年薪”,如果真的是年薪(Base Salary),即使在加洲硅谷,可能性也不大,因为只有优秀的博士毕业生才能拿到这个年薪。如果是包括了年薪,奖金和股票期权,对上述这些顶尖公司来说,好像又太少;是的,太少。可以大胆猜测,如果14万这个数字是真实的,那这14万应该只包括基本年薪和签字费。

近几年,美国经济开始复苏,高科技公司不惜重金聘请人才。以实习(CO-OP)著名的滑铁卢大学自然地成为这些大公司猎取人才的对象。笔者知道,与计算机、工程相关专业毕业的顶尖孩子,第一年是可以拿到10万年薪,10万奖金,10万股票期权的合同,外加万元的签字费。

听上去不像是真的,但的确是事实。但关键是,只有极少极少的顶尖毕业生才能拿到这样的合同。并且,到公司任职后并不轻松,加班加点是自然的,压力也山大。

笔者要感叹的还有第一代移民和他们孩子的沟通。在首次就业这类比较重要的大事上,显然,这位滑铁卢大学的学生家长在他们的孩子,也就是第二代移民面前,不仅没有发言权,也可能都没有知情权。

第一代移民和他们孩子欠缺沟通,不仅仅是代沟所致,还因为我们的孩子或多或少变成了“香蕉”人,外面是黄的,里面是白的。多年的加拿大教育,一方面让他们独立,另一方面让他们变得生分。工资,是他们的私事,即使是父母,也无权过问。这是不是第一代移民的悲哀之一呢?

更为严重的是,第一代移民被他们的孩子瞧不起。第一代移民因为语言、文化等方面的原因,很难找到一份专业工作;即使有一份专业工作,也比本地人更辛苦地维持着这份来之不易的工作。在孩子们的眼中,或许是“没本事”。尤其是,当孩子在实习期间就能挣超过父母的工资,甚至超过家长双方的工资总和时,如果再加上教育不当,孩子更会从内心看不上自己把自己含辛茹苦抚养成人的移民父母。

所以,在望子成龙之前,望子成人才是我们第一代移民更要注重的。

还要感叹的是,不少第一代移民,一直在为他们的孩子活着,尤其是独生子女的家长。从网上大量的家长关于孩子的贴子,零零总总,无不感到这些家长活得太累了。大多数情况下,其实是我们在瞎操心。

当然,也可能是这些家长活得太闲啦。独生子女上大学后,中年“空槽”,自己成长的空间不大,就在网上打发时光。大学之间也要比个高下,就属于此类。如果仅仅是打发时光,也许情有可原;但如果是因为自己的孩子上了某所大学,就一定要用个例打压另一所大学,以显示自己比别人高明,那是不是心理有些阴暗?

其实,又有多少家长充分了解加拿大的几所大学?譬如,滑铁卢大学和多伦多大学?就笔者非常有限的了解,这是两所大学办学方针非常不同。简单说来,滑铁卢大学重实践,很受各大公司青睐;但也被笑称“技校”;多伦多大学重研究,因学术成就跻身世界名校之列;但也因过于重学术被戏称为ABC大学。就说这两所大学的毕业生,如果被上述的美国大公司录取,他们的待遇其实是差不多的。最大的不同,可能是,一个家长显摆出来了,另一个闷声了。

笔者相信,优秀的孩子,如果选对了专业,无论在哪所大学都会是出色的。看过一个研究报告,报告跟踪了当年被美国常青藤大学录取,上了常青藤大学和没有上常青藤大学的两拨人,几十年后两拨人的成就相当。

最后,奉劝家长们,尤其是那些优秀孩子的家长们,千万不要以这14万年薪来要求自己的孩子。即使是事实,那也是个例。让笔者七月松感到难过的是,当一位也是滑铁卢大学早两年毕业的学生挺身而出,特地注册来质疑14万年薪的真实性时,一位滑铁卢大学的家长以嘲讽的口气问:“在多伦多混吧?” 一个“混”字道出了部分家长的心理,毕业后去美国挣高工资就是成功,留在多伦多就是混。这是不是说得太早啦?谁知道十年后,谁“混”得更好?

何况,对我们第一代移民来说,还指望点亲情。笔者有两个现成的例子:都是滑铁卢大学的毕业生,一个是拿着高薪远走高飞去了上述的公司之一,和家人很少联系;另一个是毕业后留在了本人所在的公司,一开始父母不太高兴,嫌工资低;但这孩子不仅孝顺,还聪明能干也肯干,很快被赏识,加薪加奖金。这孩子不仅一直负担着他妹妹的教育基金供款,还每月接济家里。

对第二代移民,正如那位家长所说,“比我们日子好过多了”,工作不应该是问题,工资高或低,是相对的;而对我们第一代移民,孩子高薪也好,低薪也罢,或许真的是他们的私事。亲情相对来说对我们更重要;同时,我们第一代移民不应该只为孩子活着,而是要生活出我们自己的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