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庙与文庙有什么区别?

编辑发布:jack | 2018-01-03 19:35:57

【星网专讯】


(孔林内孔子墓前篆有“文宣王”的墓碑)


(资中文庙的孔子木主已无”文宣王“字样)


(河南洛阳的河南府文庙图为典型的地方礼制文庙)

大部分中国人对于孔庙、文庙都不陌生,但是说起二者的区别怕是很少有人能说清楚。某些专业的介绍词乃至学术论文言及此事时也大都含糊道:孔庙,又叫文庙。但是既然是供奉同一位先贤,为什么会有两个名字?二者究竟是否可以画等号呢?

实际上孔庙与文庙虽然同指一庙,但是仍有很大差别,简单的来说孔庙是对所有祭祀孔子庙祠的总称,而文庙是对地方官学的礼制孔庙的称谓。下面小编将对孔庙和文庙分别讲述。

首先来谈谈孔庙。孔庙实际上可以理解为孔子庙之简称。司马迁在《史记·孔子世家》中写道:“故所居堂、弟子内,后世因庙,藏孔子衣冠琴车书,至于汉二百余年不绝。”这是最早的关于孔庙的记载,但是并没有确切出现“孔庙”两个字。在《水经注》中则说的要明白的多:“阙北东侧,有孔子庙,庙前有一碑,西面,是陈相鲁国孔畴建和三年立。”这是第一次明确出现“孔子庙”三个字。而且可以确切的知道“孔庙”就是供奉孔子的庙宇,不过需注意此时的孔庙仅仅有供奉孔子这一个含义,也就是说还不一定包含后世学宫等内涵,而且对于孔庙的建筑格局,供奉对象也没有一个准确的规制。所以孔庙、孔子庙的含义相对简单,就是指供奉孔子之所,仅对供奉对象做出要求而无其他建制。

至于文庙,则要复杂得多。文庙至少应当有两个含义:

其一乃文宣庙与文宣王庙之简称。齐主高洋时给孔子上谥号“文宣”,所以孔子庙在此之后有文宣庙的称谓。后来唐玄宗下诏封孔子为文宣王,所以供奉孔子的庙宇就又被称作文宣王庙,文宣王庙的称谓出现以后,文宣庙的称谓就逐渐消失了。如果以此来看文庙的得名渊源,与孔庙相比并没有本质的区别,都是来源于庙祠主人的尊号。

不过文宣王庙虽然是文庙的起源,但不并适用于所有历史时期,包括现在。其一是对孔子“文宣”和“王”的谥号与封爵后世颇有异议,一则以为“文宣”为齐乱主高洋为夫子所上谥号,后世不当沿用;二则以为“王”爵非礼,所以在嘉靖九年的孔庙改制中,“文宣王”被废止,止称“至圣先师”。自此以后孔子“文宣王”的封号就再也没有恢复,孔庙自然也不能称为“文宣王庙”了。

其二文庙的“文”与“武”相对。在唐玄宗封孔子文宣王的同时还封了姜太公为武成王,并一切仿文宣王庙制。玄宗深意就在于使“文”、“武”两个系统并立,而文庙就代表了“文”这个系统,也就是说成为文化代表。此后文庙又与科举制度相结合,庙学合一。加上唐代以后道统之学形成,文庙的奉祀形成体系,四配十二哲与两庑的从祀配享制度成熟,因此在加上道统因素后,文庙进一步夯实了“文化代表”的身份。故而即使明代取消了武成王的祭祀庙宇,但是文庙作为“文”这个系统的代表却没有发生改变,甚至得到进一步加强。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唐代以后文庙建制趋向成熟,各项礼制规定逐渐完善,所以这类孔庙除文庙外还有礼制文庙、学庙的称谓。因此文庙就是代表文化,依据礼制建设并与科举相结合的孔庙。

那么孔庙与文庙的区别就显而易见了。孔庙以供奉对象为准,凡天下供奉孔子的祠庙,无论是否合乎礼制都可以称作孔庙;文庙是合乎礼制的孔庙,可以说是狭义的孔庙,必须有棂星门、大成门等一系列礼制建筑以及 四配十二哲等完整的配享从祀体系。但是无论孔庙还是文庙的“庙”字意指奉神(一般以木主牌位为表现)之所,是不同于土地庙、寺庙等宗教巫蛊之“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