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挤眉弄眼”不可忽视

编辑发布:jack | 2005-06-23 20:38:29

【星网专讯】眨眼、皱眉、清嗓子,在医生眼里,这些所谓的“不良习惯”和“坏毛病”,其实是一种被称为抽动症的疾病,但其中大约有80%却被家长当作调皮而忽略了。抽动症是抽动-秽语综合征(Tourette Syndrome)的简称,又称进行性、多发性抽动障碍。主要以儿童的面部、四肢、躯干部肌肉复发性、不自主、快速无目的抽动,同时伴有喉头肌肉抽动,异常发声及猥秽语言为特征的综合征候群。此病通常在21岁前出现,一般多由5-8岁发病,男孩大约是女孩的四倍。

本病的发病原因和发病机理还不十分清楚,有这样几种推测:1. 脑内某些组织的发育异常及功能障碍。2. 遗传因素、胚胎发育及感染、生化代谢、服药不当;难产、早产、剖腹产所致的小儿颅脑外伤或缺血、缺氧等多种因素。3. 惊吓、情绪激动、紧张、过分悲伤。4. 长时间玩儿电子游戏。

抽动秽语综合征可累及多组肌肉,症状形式不一,表现复杂,往往是一些症状交替出现,一个阶段只有1-3个。常从面部开始,表现为交替出现的刻板式眨眼、皱眉、咧嘴、张口、做怪相、清喉声、叫喊及其它短促的声音等。而后抽动症状逐渐加重,并发展至颈、肩、上肢、躯干及下肢,形成多部位抽动。随着时间推移,出现种种复杂形态、奇特的运动抽动,表现为耸肩、甩臂、举臂、握拳等;呼吸肌和吞咽肌抽动时可伴有各种发音,如咳嗽声、鼾声、哼声、打嗝声等。

抽动发作时意识清楚,而且可以部分地、暂时地自我控制。例如大部分病人都可以在人群中下意识稍为控制自己。但这只能短暂的控制,而其后会爆发更严重的病征,因为抽动是不可控制的。 所以他们都会在放学后或下班后就到偏僻或认为安全的地方不加控制地发泄出来。抽动会持续一年以上,抽动部位会有周期性的改变,时轻时重,有时可以消失一星期或一个月。一般来讲,患儿在感冒、腹泻、情绪激动、兴奋、精神紧张时症状加重或复发,在情绪稳定、平静状态时症状减轻,睡眠时症状消失。

目前现代医学对本病的治疗是以控制症状为主,并不能从病因上进行根治。其临床常用的药物是神经阻滞剂,它能阻滞多巴胺受体,进而达到控制抽搐的症状,其中,被医学界公认的、肯定的药物为氟哌叮醇和泰必利,但两者的副作用比较明显,如锥体外系不良反应、动作缓慢、肌张力增强、张口困难等,严重者甚至使抽动症状加重。

中医认为本病的病因分先天禀赋因素导致患儿身体虚弱,阴阳失调;后天饮食不当,营养不良,可造成小儿气血亏虚,心肝失养,血脉不畅;情感不舒,精神抑郁,可造成肝气郁结,肝郁日久,化火动风;情绪过于激动,阳亢无制,婴儿期的各种疾病,均可造成气血逆乱,而心神失养。外邪侵袭,郁热化燥,筋脉失养则挛急而自动。

中医对本病的治疗有很好的疗效。临床上主要是根据患儿的不同体质和不同症状采用辨证论治的方法:

痰热内扰型――主症:干咳或清嗓音,胸闷憋气,食欲不振,急躁易怒,头面或肢体躯干肌肉反复不自主抽动。治法:清热化痰。

肝肾阴虚型――主症:交替出现肌群抽动,五心烦热,睡眠不安,急躁好动、烦躁、脾气大。治法:滋补肝肾。

阴虚火旺型――主症:摇头、耸肩、挤眉、眨眼、噘嘴等不自主动作,动作频繁有力,伴有盗汗、口渴、便秘、尿黄;手心脚心热,于午后加重。治法:滋肾阴,清虚火。

脾气虚弱型――主症:多部位抽动,伴有食欲不振,四肢乏力,精神不振,面色萎黄,消瘦,腹胀。治法:健脾和胃。

(本稿由高氏中医提供咨询电话:416-850-9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