差点被废的汉字如何完成了它的逆袭

编辑发布:jack | 2018-01-03 19:11:06

【星网专讯】

我们先来看一张图。即使是不识字的幼儿看到这张图,也会兴奋地伸手指认;识字的成人看到这张图,会发现这是一堆由甲骨文组成的图画,画中的巨船象征着《圣经》里载着陆上生灵躲避洪水的诺亚方舟:

“日”“月”相映(日、月均由云相托)的水面上,一艘载着十来种飞禽走兽(包括大“象”、乌“龟”、蝎子、“人”、“羊”、“鸟”、“鹿”等等)的巨船徐徐航行,激起层层“水”花,水中游着各种各样的“鱼”……它们共同组成了“众生”,是地球最后的、新的希望。

这是由汉仪基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博士生导师陈楠的数字化甲骨文设计开发的字库组成的“甲骨文图画”。图中每一个甲骨文汉字,都运用了几何与图案学原理进行了美学设计,使得这个3500多年前的字体重新焕发出了现代的气息。

而在1918年,新文化运动倡导者之一钱玄同在《新青年》发表《中国今后之文字问题》,认为应该废除中文:“论其字形,则非拼音而为象形文字之末流,不便于识,不便于写;论其字义,则意义含糊,文法极不精密;论其在今日学问上之应用,则新理、新事、新物之名词,一无所有。”他因汉字不是拼音文字,便“断断不能适用于二十世纪之新时代”。

拥有此番论断的28年后,1946年,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横空出世,直接将人类历史拖进信息时代,其革命性的数据运算能力与信息处理能力使得西方的信息技术指数级地发展。而那时,汉字以它复杂的字形结构与编码方案,尚无法输入计算机。

一时,“汉字落后”、“汉字影响中国的现代化”的论调,日渐成伍。

最该沉住气的知识分子沉不住气了,许多舆论四地而起,与此同时,科学工作者尚在埋头苦干。要想将汉字输入计算机,并实现存储、传输等功能,就得涉及到计算机科学、语言学、数学、信息学等众多学科的知识。

直到1983年8月,河南南阳的王永民发明五笔字型输入法,才率先攻克了将汉字输入电脑的的难题,至此,中文信息处理才真正开始快速发展。

尽管此后的30多年里,中文输入法出现了上千种编码方法,但它们大多都是依据汉字的音与形两种属性而成,而五笔字型则是完全依据汉字的构造原理对汉字进行的编码,虽比拼音文字的编码繁琐,但它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中文输入法。

因此,新华社才将“王码”评价为“在中国文化史上其意义不亚于活字印刷术的重大发明”;《科学改变人类生活的100个瞬间》一书也称王永民为“把中国带入信息时代的人”。

汉字一旦能录入计算机,就像是王羲之第一次握住毛笔,李白喝到人生第一口酒,以其天生的特质与潜力而一发不可收拾,成为无可替代的计算机用字:

1、汉字便于识记。据统计,仅3000常用汉字便能覆盖市面上99%的书面资料,而且因其图像化(象形与形声)的特征,使得初学者容易理解记忆。现在市面上的各种单词书,记忆单词的方法也常常用到图形记忆法。

2、汉字输入快捷。无论是拼音输入法还是形码输入法,只需轻敲几下便能输入一个含义丰富的字。据有记载的汉字录入大赛,优胜者平均每分钟能准确无误地打出293个字。

3、汉字信息高效。1000个汉字组成《千字文》,1140个汉字组成《三字经》,5000来字组成《道德经》,13700个字就组成《论语》,24207个字组成《周易》。这些影响了中国几千年思想的经典,仅仅数万字就能全部概括,并直到今天仍有无数的文人学者孜孜不倦地批注解读,我不知道还有什么文字可与之相较。

正如文首由甲骨文组成的众生图所示,不论是信息技术发达的今天,还是卷帙浩繁的过去,汉字从不会阻碍国家的发展与进步,重要的是人们如何看待它。

这个承载着中华文化的血脉的活化石,将会永远航行在历史的奔浪中,持续焕发着古老而青春的活力。(文/赳赳说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