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家在这里 根在遥远的中国

编辑发布:丁其 | 2003-02-20 22:21:59

【星网专讯】背景资料:1979年中国实行计划生育后,一个家庭只允许有一个孩子,由于重男轻女思想的影响,一些女婴被父母遗弃,她们大多被收留在福利院里等待被别的家庭继续收养,1989年,中国政府开始正式允许国际收养,从此,越来越多的中国小女孩随着养父母远渡重洋,开始了她们新的人生,命运也由此被彻底改变了。

“远在中国的妈妈,能不能告诉我――
做一个中国人是什么感觉?
你希望女儿成长成什么样子?”

(星星生活特稿 记者薇薇安报道)在加拿大,在我们身边,也许你也会留意到这样一些特殊的家庭:父母金发碧眼白皮肤,绕膝嬉戏的女儿却是黑头发黄皮肤,他们像别的家庭一样幸福和谐,虽然女儿是被领养的中国孩子。

然而,这些沐浴在阳光下的小女孩始终都要面对一些问题,这对她们来说是沉重的:她们为什么不能和生身父母在一起?为什么养父母会是文化背景和自己如此迥异的西方人?如何能在两种不同文化的撞击中找寻内心的平衡?

同时,随着这部分特殊群体的增多,她们的养父母甚至更多的华人社团和专业人士,同样也要接受更严峻的挑战:怎样帮助她们建立自己的身份认同,小心地不留下阴影,使她们健康快乐地生活?

如何讲述她们的身世

近日,台湾移民林秋君制作的纪录片《中国女儿》在安省电视台首播,将这样的两个家庭三个小女孩的故事呈现在了观众面前。九岁的艾玛和十岁的赛美当年在扬州一同被中学校长韩莱顿夫妇收养,她们的朋友,九岁的露是由一对法裔加拿大夫妇在湖南收养的,这三个孩子在各自的家庭里都得到了养父母和哥哥姐姐无微不至的关爱,在学校里她们也和别的孩子一样学习玩闹,不同的是,她们经常会被追问,为什么和父母长的完全不同,为什么会被领养?其实她们很小就对自己的身世充满好奇。

韩莱顿夫妇讲,他们不能直接跟女儿们说她们是被遗弃的,这个字眼太冷酷了会伤害她们的感情,她们幼小的心灵不可能接受这样残酷的事实,他们不希望孩子们心里有仇恨的阴影,所以只是告诉两个孩子,她们的生身父母由于某种原因不能和她们一起生活,于是,艾玛就想象出了这样一个故事:有个叫玉菊的女子爱上了一个叫苏的男子,结婚后他们有了一个女儿,后来玉菊又生下了一个女孩,但是政府只允许有一个孩子,他们就没办法把这个婴儿留在身边,只好让别人来收养,玉菊在婴儿手腕上用红线系上纸条,写着玉菊的名字,想让她记住生身母亲的名字,于是,艾玛才有了自己的中文名字“玉菊”。

露的养父母和姐姐一直都在教她如何去爱别人,让她学会从别人的角度看问题,学会宽容,所以当被人问为什么被收养时,她会比较轻松地说,中国父母因为什么原因不能照顾自己,这个问题并不重要,关键是她爱他们,她想告诉中国妈妈自己很幸福,告诉她自己的理想是参加奥林匹克高山滑雪比赛。

应否强化她们的中国情结

在《中国女儿》这部影片中,有个很有趣的片断,露一家都在用筷子吃饭,家里也摆满了中国布娃娃,墙上还挂着大大的“福”字,姐姐和露一起用华语数数,俨然就是一个中国家庭的感觉。韩莱顿夫妇也兴致勃勃地说,他们经常带两个女儿参加华人的活动,给她们讲述中国的文化传统,甚至当韩莱顿夫人去中国出差时,还特地带上女儿们同去,并让她们去扬州的学校上了三个月的学,带她们去探访她们当初被收留的孤儿院,和院里的孩子们一起玩耍,赛美说,她喜欢这些小朋友,以后她长大了也要收养那所孤儿院里的孩子,而艾玛更是对中国的传统手工艺品爱不释手,说如果在中国会跟祖母学刺绣。

记者在采访中也了解到,很多收养中国孤儿的家庭都非常希望孩子能更多地了解中国文化,有位唐娜女士也收养了一个中国女儿,她告诉记者,凡是与中国文化有关的东西,她都会让女儿去接触,女儿现在3岁了,已经会用中文说很多礼貌用语,唐娜自己也学会了炒中国菜。

但是,记者在采访林秋君时,她颇有感触地提到一点,他们在拍摄过程中,经常会有人不理解这些家庭为什么总是给孩子强调中国文化,他们认为,既然这些孩子现在已经是加拿大人了,就不应该再让她们过多接触中国的东西,这样会让她们无所适从,不利于在加拿大安心生活。

对于这些异议,有关人士曾在美国做过调查,发现有些收养中国孩子的家庭回避孩子的文化背景,只让孩子接触西方的观念和文化,结果这些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出现了很多问题,她们很多变得叛逆和迷茫,相反那些受中国文化熏陶下长大的孩子心态都比较平和健康。另外,一个人的文化感受是与生俱来的,是后天无法磨灭的,露的一个感受就说明了这一点,她有一次和养父母去一个中国寺庙,听到大殿里诵经的音乐,马上就被深深吸引住了,养母帮她录了下来,每天晚上总要听着它入眠。

华人社区和个人能做些什么
可以说,这些被加拿大人收养的中国孩子是幸运的,她们虽然出世时十分悲惨,但是收养她们的家庭都给了她们最真挚的爱,使她们幸福又快乐。但是,她们毕竟是特殊的一群孩子,她们的成长必然会比别的孩子难一些,尤其是内心世界的成长,所以她们也需要华人社区的积极关注。

可喜的是,一些华人社区已经意识到了这个问题,近日,大多伦多中华文化中心和“儿童桥”跨国儿童收养组织联合推出一个友谊计划,为收养中国孩子的加国家庭和华人新移民家庭搭建友谊桥,让他们能够认识彼此的文化及风俗,帮助被跨国收养的孩子健康成长。此项活动先期已在渥太华展开,现推广到多伦多地区。
大多伦多中华文化中心的负责人表示,该计划希望所搭配的家庭能够每隔一至两个月,能够同进午餐、晚餐或互相探访,使收养家庭与中国家庭互相联系,互助互利,更让被收养的中国孩子有机会认识原本的中国文化,帮助他们确认自我身份,从而建立信心面对将来的挑战。

从非牟利跨国收养组织儿童桥反馈来的信息看,目前在多伦多地区已有数百个收养中国孩子的家庭,而这些家庭都迫切希望与本地华人家庭建立友情,希望华人社团多组织一些类似的联谊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