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神奇的东方女儿国

编辑发布:jack | 2004-10-20 03:27:37

【星网专讯】现代文明发展至今,仍存在老人被遗弃、两性权力不均、刑事犯罪,人际关系淡漠,家庭烦恼等社会问题。而至今仍处于母系社会的摩梭人,却能够妥善处理这些问题。遗憾的是摩梭人常常被误解,他们的风俗要么被视为落后愚昧,要么被看作无须负责的滥情,最近,记者专程探访了神秘的“女儿国”,揭开摩梭人奇特的风俗习惯,或许会给自以为文明的现代人很多启示。

**关于家庭:大家庭里妈妈不止一个舅舅承担父职

http://www.newstarnet.com/phpcode/newvbb/attachment.php?attachmentid=369&stc=1
(美丽的摩梭少女格汝永珍。)

http://www.newstarnet.com/phpcode/newvbb/attachment.php?attachmentid=370&stc=1
(在摩梭人的传统大家庭中,祖母、舅舅们、妈妈们、孩子们生活在一起,这是阿客达玛家庭中的部分成员,家庭和谐是摩梭文化的核心。)

摩梭人称自己的母亲为“阿咪”(妈妈),所有中年妇女,不管未婚、已婚,是否生育,一律称作阿咪。比自己妈妈年纪大的称大阿咪,小的称小阿咪,摩梭人没有母亲与姨妈之间的二元对立,没有私有产权的唯我与嫉妒逻辑,天下母亲皆我母亲,众生子女皆我子女。

在泸沽湖,记者遇到了17岁的姑娘格汝永珍。她的家是一户传统的摩梭人大家庭,全家15人,“当家人“是家里最有权威的祖母,祖母有三个女儿和五个儿子,再下面就是格汝永珍等六个兄弟姐妹。

格汝永珍告诉记者,祖母的二女儿是她的亲生母亲,摩梭人称为妈妈,对妈妈的姐姐和妹妹,分别被称为大妈妈和小妈妈。“在我们的传统观念里,我们都是妈妈们的孩子,她们对我们这些孩子们来说都是一样的。”

在摩梭人的传统观念中,尊敬和孝顺大家庭中的老人是孩子们最大的职责,这种孝道对他有的妈妈和舅舅都是一样的,所有的孩子也都是这个大家庭中的孩子。格汝永珍的“小妈妈”今年40多岁仍然没有自己的亲生孩子,格汝永珍说:“她不想要孩子,因为我们都是她的孩子呀。”

也正是这种观念,摩梭人的人口增长率保持在很低的水平上。泸沽湖风景区管理委员会副主任和明芳介绍,目前摩梭人的人口和全国第一次人口普查时相比,只增加了36个人。“男掌礼仪女掌财权”是摩梭人大家庭的特色之一,都是由祖母或者家中最能干的女子充当“当家人”,而“舅舅们”则从事经商等活动,但舅舅们赚的钱都要交给大家庭的“当家人”进行统一分配,而不是交给他走婚的对象。舅舅们尽的责任也是给大家庭中的孩子们,而对他们的亲生孩子则在原则上没有抚养的责任。

在格汝永珍的大家庭中,孩子们的父亲都不住在家里,住在家里的是格汝永珍的舅舅们。格汝永珍说:“我有5个舅舅,一个舅舅到寺里当了喇嘛,平常就住在寺庙里。另外四个舅舅晚上走婚,白天都是住在大家庭里。在摩梭人的传统大家庭里,平常由舅舅充当父亲的角色,给孩子们以父爱。正因为这样,我们这里老人不必担心被抛弃,而孩子也可以得到超过普通家庭2、3倍的父爱和母爱!”

**关于走婚:狭隘与浪漫的误解

http://www.newstarnet.com/phpcode/newvbb/attachment.php?attachmentid=371&stc=1
(在摩梭人的传统风俗中,走婚的男方不能从正门进出,必须从女方家隐蔽的侧门进出。摩梭人人在感情上含蓄而传统,不象外界所称是“性解放”)

摩梭人长到13岁之后,就要举行隆重的“成丁礼”,就算是成年人了,13岁的姑娘们就可以拥有一个自己的“花楼”(一般是一个单独的房间)。记者唐突地提出要看一看格汝永珍的“花楼”,她客气地回答:“这是我的秘密。”同是摩梭人的导游杨淑珍告诉记者,摩梭姑娘的“花楼”是不允许外人甚至家里人随便进出的,而是要留给她的心上人。

杨淑珍说:“摩梭姑娘13岁举行成年礼后,不会马上走婚,而是先参加歌舞晚会等社交活动,认识中意者后,再恋爱,然后到18、19岁才开始走婚。摩梭人的感情大都是稳定的,所谓三年眉目传情、三年交换信物、三年谈情说爱,才能发生关系,绝不象外界说的那么随便。”

另一名摩梭姑娘阿客达玛说:“其实我们摩梭人尽管在感情上很奔放,但是在性的态度上却是很含蓄和保守的,根本不象外界人传说的是什么性开放的社会。”记者问道:“听说你们摩梭人一生中有好几个走婚对象?”阿客达玛回答说:“在走婚的男女中,一个摩梭男人一生中大都是只有一个女人,如果要换走婚的对象,也要在和原来的对象分手之后才会换,很少有人同时有几个走婚的对象。”

记者继续问道:“外地游客是不是很多来走婚的?”阿客达玛告诉记者:“外来的游客很多是冲着走婚来的,总是好奇的问我们有几个爸爸,是不是没有爸爸,能不能走婚等问题,这让我们心中很反感。城市人想到边远的少数民族山区放松或猎奇,而当地人利用走婚来招徕游客,似乎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其实摩梭文化中有很多积极向上的东西需要宣传和被了解。”

格汝永珍告诉记者:“夜幕降临后,家中的舅舅们就出去了,去自己的阿夏家,而姐夫也会来找姐姐幽会。没生小孩子前的走婚是秘密的,男孩子必须从后门进来,并翻窗子进入女孩的房间。对于晚上外面敲门声,年老的舅舅们是决不会去开门的,也不问是谁,主妇也不予理睬。前来幽会的小伙子要对上暗号后才能进入女孩子的花房。等到孩子出生后,认了父亲,双方才能正大光明地来往。”

**关于开放:现代文明带来的痛苦与困惑

http://www.newstarnet.com/phpcode/newvbb/attachment.php?attachmentid=372&stc=1
(穿着传统服饰的摩梭小伙。现在,每天晚上摩梭少女和小伙子都会为游客表演歌舞,商业大潮正袭向这个曾经封闭的地方。)

世世代代的摩梭人生活在几乎与外界隔绝的状态,这也是她们的母系氏族社会能够完好保存下来的主要原因。就是到了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连绵的大山仍然将摩梭人隔离在尘世之外。上世纪六十年代,一批北京来的学者要研究摩梭文化,从丽江出发步行十几天才能到达泸沽湖。而现在,从丽江出发只需五、六个小时就可以来到泸沽湖,去年到泸沽湖的旅游者达到25万人次。纷至沓来的游人给摩梭人带来财富的同时,也给摩梭人带来了困惑和痛苦。

泸沽湖风景区核心区的村庄叫落水村,25岁的阿客达玛由于非常能干,开了家庭客栈和餐馆,加上村里经营收入的分红,按照阿客达玛的说法,家里的生活条件“好到不能再好了”。

http://www.newstarnet.com/phpcode/newvbb/attachment.php?attachmentid=373&stc=1
(美丽的摩梭姑娘差错和来这里旅游的外地小伙结婚并已生下孩子,越来越多的摩梭人和外界通婚,私有财产和观念正在解体,摩梭文化面临前所未有的冲击。)

“这种改变让我们的生活富足了,但是带来的其他变化也让我们感到痛苦。”阿客达玛评价市场经济冲击下的摩梭人时,表达了她这样的观点。

阿客达玛说,首先是感到一些摩梭人的私心和名利心开始膨胀,这都是跟你们外面来的人学会的。而由于考虑个人私利的多了,一些摩梭人的大家庭面临解体的风险,年轻人开始有了“分家”、“过小家”的想法,这在以前的大家庭中是根本不被允许的。现在生活条件越来越好,人的欲望也开始膨胀,原来没有私有财产观念的摩梭人开始为自己的小家攒私房钱,也许再过5、6年,摩梭人传统的大家庭就会解体。

阿客达玛感到十分困惑,现在的年轻人通过电视和外来游客学会了很多不好的东西,电视天天在放吃醋、情杀、嫉妒、第三者等等,这些观念和我们摩梭人的传统观念格格不入,但开始在一些年轻人当中“传染”。“如果没有外来文化,我们摩梭人不可能得到这么快的发展,但如果因此失去了摩梭人的传统文化,摩梭人会在以后越来越多地迷失自己,这是我们最害怕看到的。”记者采访到的许多摩梭人这样评说。

好在从现在来看,除了落水村等少数几个摩梭村庄外,大部分摩梭村庄还没有被旅客所惊扰,仍然保留着他们的传统的文化。就是在落水村,大部分摩梭人还是愿意保留着原有的传统,不愿意被外界所改变。

很多游客在感受神秘与浪漫的摩梭文化的同时表达了也他们的同样愿望,希望现代文化的脚步并不能真正改变摩梭人的那份特有的传统,因为只有保持着这份传统,美丽的泸沽湖、神秘的摩梭人才会永远对外界充满诱惑,她自身才能永远保持着那份魅力。

**背景:母系氏族的最后一块“活化石”

历史脉络

摩梭自称“纳”或“纳日”,为古羌族的后裔,古代为游牧民族,从青海一带放牧南迁,战国时期移至甘肃东南、川西北、川西南一带,后迁至川西南,后汉时称为“么些”。据《元史・地理志》记载,摩梭人已在云南、四川交界的永宁地区泸沽湖一带定居1500多年。

摩梭人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经历了部落社会、氏族社会,1253年忽必烈南下,改革为土司制度,后随藏传佛教的传入,逐步形成政教合一的封建领主统治体系。1956年云南宁蒗县实行和平协商民主改革,废除土司制度,建立人民政权,至今摩梭人约有3万余人。

泸沽湖位于云南西北部和四川西南交接处,海拔2690.8米,平均水深40米,能见度达12米,是没有污染的高原淡水湖,为国家级旅游风景区和云南省级自然保护区。

家庭结构

摩梭人至今保留着完整的母系家庭,血缘以母系计,财产由女性继承,子女永远和母亲居住和生活。家中舅舅负责宗教礼仪等活动,母亲掌管家里的经济开支,没有父系血统的成员,只有外婆、姨妈、舅舅、舅爷、兄妹等。家中男女实行分工,男的从事重体力活以及经商或副业,把经济收入交给祖母或母亲收存、支配,女人承担大部分农活、料理家务、生儿育女等。

母亲孜孜不倦为全家人操劳,是家庭中最辛苦、最有责任感、最受人尊敬、最伟大的。家庭成员和睦、互敬互爱,家庭和谐是摩梭文化最核心的价值,尊老爱幼是其中的关键,摩梭老人所享有的尊重和孝道,是其他民族不能比的。摩梭人的家庭较外界更稳定,3000多年来他们很好地经营着自己的社会,现代人为何不能呢?

婚姻形态

摩梭人的婚姻把感情与柴米油盐的现实因素彻底分割,大部分人实行走婚制,男女双方没有任何经济纠葛。摩梭人讲究两情相悦,不存在母舅之命,媒妁之言,男女双方自由恋爱,外地人要在这里走婚,需要住很长的时间培养感情。男女青年相爱后,男子夜间投奔女子家借宿,第二天黎明返回自己母亲家参加生产劳动,即便他们永远相爱,生育了儿女也不举行婚礼,不成立新家庭,也没有共同的财产。孩子出生后,男方的母亲或姐妹会带着礼物去看望孩子,这叫认子仪式,孩子仍属于女方家庭,由舅舅抚养。

摩梭人不存在离婚、寡妇、子女无人抚养、财产继承、流浪儿等社会问题。约束摩梭人婚姻的是感情、道德和佛教文化,大部分摩梭人感情是稳定的,是”单对单”的婚姻关系,绝不象外界传说的那样是“性解放”。25岁的阿客答玛这样解释:“几千年的佛缘,才造就几十年的爱人,死了就不再在一起了,所以双方都会很珍惜!”

房屋火塘

“家屋”是摩梭人最基本的社会单位,指同一母系亲族成员居住的四合院式房屋,包括母屋、经堂、楞房和畜厩。母屋是家屋的中心点,座西向东,是家庭款客、议事、饮食、祭祀、敬神的中心部分,是一个摩梭人生老病死的所在地。母屋的门框门槛特别高,顶部相当低,必须低头鞠躬,才能进入,体现出摩梭人对母亲的崇拜,同时因为鬼不会弯腰,所以也不能进入。母屋内上访是锅庄和火塘,火塘上方供着火神与灶神,下方是两根支撑房屋的木柱子,右柱称为女柱,左柱称为男柱,两根柱子必须取自同一棵树,女柱是根部,男柱是树梢部,象征家庭中男女同根同源、女本男末。

很多摩梭人外出后,表示想念最多的是家中的火塘,摩梭人的火塘一年四季点燃,保留火种,全家最权威的老祖母就住在火塘左边的木床上,而床板下的柜子里一般存放着粮食和家中的贵重财物。

重要礼仪

取名:摩梭人生下孩子,要为孩子举行取名仪式,由达巴(摩梭本教的巫师) 或喇嘛(藏传佛教的和尚)主持,男孩出生当天就要取名,女孩一般在第二天,孩子出生男性不得参与,摩梭人不过生日,认为那是母亲的受难日;成丁礼,摩梭少年13岁举行成丁礼,一脚踏猪膘肉、一脚踏粮食,代表一生丰衣足食,女孩穿裙子,男孩穿裤子,表示即将成年,可以进行正常的生产劳动和社交活动,对家庭负有责任,死后可进入氏族公墓,女孩子举行了成丁礼后可拥有自己的花房,开始谈恋爱、走婚;葬礼,摩梭人的葬礼隆重而繁杂,尤其是老年人的葬礼,除亲戚朋友外,全村人都会去吊唁,死者火化的前一晚,还举行歌舞晚会欢送,要为死者洗尸,口中放金银,手中持油灯,鞋底要刺穿,尸体要裹成婴儿在母体中的形状,出殡时要坐花轿,连同轿子一起火化,骨灰第二天送入氏族墓地。整个葬礼不允许家族女性参与。

道德、价值观念和世界观

关于男女关系,摩梭人不认为必须结婚生子才算是“真正的女人”,更不认为女人的幸福在于找到一个真心爱她的丈夫,认为女人不必依附男人;关于家庭,摩梭文化的核心不在走婚,而在于家族和谐,在摩梭人中没有比这更重要的价值观;关于父亲,摩梭人对于”父亲”的认知一直被外界误解,其实摩梭人承认自己的父亲、知道自己的父亲,只是不和父亲一起住,因为母亲为本、为源、为骨,而父亲却随时有“流走”或“外出”的可能。

关于家族,摩梭人认为家族情胜过夫妻爱,因为激情会转淡,朋友会出卖你、情人会变心,即使有结婚证的丈夫也不能保证什么,摩梭人心中真正的归宿,是母亲的家,这才是最牢固的避风港;关于感情,摩梭人不欺骗、不独占、不嫉妒,在两性感情上崇尚独立人格,男人不会认为自己占有女伴,女人也不会认为自己属于男人,彼此关心不上锁,更没有经济利益上的纠葛。

(作者:李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