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铁姑娘”成了公司董事长

编辑发布:丁其 | 2003-03-05 15:54:11

【星网专讯】新华社北京3月5日电(记者吴晶)40年前曾创造过“大寨神话”的郭凤莲如今又设计了“大寨品牌”,她要把当年“农业学大寨”的口号改为“大寨闯市场”。

这位近六旬的全国人大代表面对记者的闪光灯、摄像机,一口一个新名词:WTO、三农问题、商标抢注。“成天守着土地,思想可得与时俱进”。

开荒造田的时代,征服“沟沟坎坎”的穷山恶水,大寨人仍没有摆脱靠天吃饭的处境。眼见“别人都摸出了门路”,郭凤莲把“全国学大寨”变为“大寨学全国”。

改革开放的年代,“思想再解放一点,胆子再大一点,步子再快一点。”大寨人又将这个精神“牢牢地搁在心里”。

苦过之后是风光。昔日的“铁姑娘”成了董事长,十几个村办企业年收入1亿多元人民币,上交国家350万元。大寨成了山西数一数二的富裕村。12年间,全村500人的年收入增长了近6倍,人均4100元。

16岁就当了生产队长的郭凤莲总是感叹:“过去苦干一天只能赚七分钱,现在单是工资每月就一千多。” 现在的大寨有着很多地方享受不到的福利。孩子从幼儿园到小学6年级,学费全免。老人按年龄段有“养老金”,作为对他们年轻时“没日没夜干活”的补偿。跟着“知识经济”的热潮,郭凤莲也在教育上作文章:村里每人交1元钱的教育公积金,作为读大学的孩子的奖学金。

走出大寨的孩子,她都鼓励他们“闯天下”。“一是现在不缺人才,二是大寨人遍布全国办事方便。” 因为听说许多地方在网上找到了“致富经”,她自己也买了台电脑“冲浪”。

初尝生态农业的甜头后,她又搞起跨地区经营,把“大寨品牌”的核桃露摆进了广东的连锁超市。

劳累了大半辈子,郭凤莲也有了退下来的想法,“我不退,年轻人就上不来”,不过,郭凤莲希望她的接班人会与人沟通,懂现代财务知识,会在电脑上找信息。

处在全面奔小康的时代,郭凤莲说,先富起来的大寨人没忘了邻近的兄弟,近年来企业雇佣的职工有1000多人。哪个地方遭灾,大寨人一捐就是数十万。

闲不住的郭凤莲还在筹划着一个又一个的目标,想腾出更多的精力“经营”企业。她告诉员工:“艰苦奋斗的精神永远是大寨的金字招牌。”

如今,她的身上早已没有了贫穷的影子,取而代之的是钻戒、羊绒衫、CDMA手机,还有铁茧消退的双手。 亲身经历了大寨的变迁,郭凤莲说:“看到我就看到大寨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