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在中国出名的无名美国学者

编辑发布:jack | 2005-02-23 03:04:59

【星网专讯】中国管理学训练需求巨大。所以各类西方管理学专家,从有名的到无名的,纷纷涌来,希冀在资本主义的浪潮中分一桶金。

青年参考报道说,这是在哈尔滨进行的一场演讲,但中国听众们显然把它当成了一场摇滚音乐会。

在演讲者的要求下,人们齐刷刷地站了起来,在音乐中一边舞动着他们的双臂,一边叫喊着“Yes!Yes!Yes!”

一个中年女人幸运地抢到了抛掷到台下的纪念品──一根胡萝卜。演讲结束后,她又兴奋地跑到演讲台拾起另外一根胡萝卜。之后,更多人涌向讲台,向讲演者寻求签名,场面火暴。

几天前,在中国享有盛誉的清华大学也出现了类似的场面。学生和教员们互相争抢着接近演讲者──一个高个子的西方商业偶像。几个学生被推翻在地,人人都想亲眼见一见切斯特.埃尔顿。

切斯特是谁?埃尔顿先生,一个105页的管理学手册《24根胡萝卜的管理者》的作者,今年46岁,事实上在美国毫不知名。但是,当西方的商业管理领袖正在风靡全中国的时候,他在中国成为了一个大明星。

“我喜欢到中国来。”在热情的哈尔滨人的簇拥中几乎站立不稳的埃尔顿先生,一边在自己的新书上签上名字一边说:“我觉得自己在这儿像个摇滚歌星。”埃尔顿先生只是众多中国人的当红管理学偶像之一。学者们认为这个国家正紧缺成熟的商业管理人才,而更多的年轻人梦想着成为第二个比尔.盖茨。

所以西方的管理学专家──那些教授从谈论如何激励员工到如何培养创新精神等各类公馆里管理知识的人都纷纷涌向中国,希冀在资本主义的浪潮中分一桶金。大人物来了,像约翰.韦尔奇、史蒂芬.卡维和迈克尔.鲍特──一个讲授竞争理论的哈佛商业学院专家。同时也有那些不太知名的,他们开办管理学讲座、出版他们的着作、在电视上露脸并赢得人们的追捧。他们中的许多人,像埃尔顿先生一样,被中国官员雇佣。

“这个国家有着巨大的管理学训练的需求。”上海中欧国际商学院的管理学教授JuanA.Fernandez说:“由国家主导改革正在进行之中,惟一的目标就是以市场为导向的生产,这时就必须考虑雇员和顾客。”同时受到追捧的还有利润、管理学偶像和关于动机的演说者。美国拔尖的高等学府都纷纷在中国开办收费昂贵的MBA培训班。大型的顾问公司也涌向中国为国有企业良性运转献计献策。

中国东北国有企业的管理问题已然非常突出,这里是中国的老工业基地,大型工业企业正在为臃肿的人员编制和低效的管理苦苦挣扎。为了重新改造这些企业,政府官员要求西方学者向当地传达新的政府管理理念,一些非共产主义的名词,像“减员”和“绩效工资”开始出现。

正处于成长期的私营企业主也加入到对管理学的追捧之中。商业报纸、杂志和电视台不断增多;由英文翻译过来的企管类译着稳稳占据书店新书排行榜首位;机场商店打出“你将成为富人!”的电视片也不断地吸引着众人的目光。

去年6月,拥趸大军每人付出了1000美元购买鲍特先生的演讲会门票,而在这个国家工人的年平均工资还不到3 000美元。鲍特先生是哈佛商业学院的教授,以研究企业和跨国竞争而享有国际声誉。

这些收入让美国对中国的贸易赤字有所减少。畅销书《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一书的作者卡维先生,去年仅仅通过录像给一群中国的商业人士授课就进账5万美元。

埃尔顿先生大概一年之前开始关注中国。他的新书《24根胡萝卜的管理者》已经在中国售出5万册。所以这位研究动机的演说者,带着他那受到回报和赞誉的公司来到中国,希望能够销售更多的新书,赚个盆满钵满。

他传递的理念非常简单,甚至原始:善待你的员工,给予他们物质回报──胡萝卜。当然,这是他的一个隐喻,这样的话,生产力和利润都将高涨。“你是怎?激励你的员工的?”他问他的听众们,“你应该明白什么对他们来说是最重要的:那就是胡萝卜的力量。”

受过西方MBA教育的学生可能会把这些说辞当成是教训小孩子。但在哈尔滨,这个缺乏沿海城市就业吸引力的老工业中心,300多个企业主和政府官员会觉得这些话很有启示意义。在最近的一次访问中,这位秃顶的埃尔顿先生在一位翻译的帮助下,在舞台上为他的演讲准备了一出幽默剧:一个关于如何不懂得回报员工的放映片段。剧中一只企鹅不断重复地把另一只企鹅扑倒在地。“人们更希望别人拍拍自己的背,”他说,“而不是拍拍自己的脑袋。”

演讲结束之后,一位来自安徽省的人力资源经理说:“他真的拓宽了你的思路。这是我第一次了解这种管理方法。”

还有人认为这个演讲是“新鲜的”和“有创造性的”,虽然他也有不适合中国环境的时候。“在国有企业,对某个员工做出升职和加薪的决定并不是件容易的事。”46岁的人力资源主管刘艳纯(音)说,她在哈尔滨一家乳制品公司任职,她说这个决定可能会导致其他员工心中产生嫉妒和苦闷。然而虽然有些学者承认西方经理人的一些主张对中国的情况可能并不适用,但中国对于解密资本家成功的方法的需求依然强烈。(吴珊编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