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过麦当劳之家所思

编辑发布:jack | 2014-04-16 06:00:30

【星网专讯】

(星星生活专稿/作者:星学)离着俺们教堂不远,曾有教育局的一个大停车场,两层的,平日白天泊满了职员们的座驾,门口有人把守验放;晚上和周末则无人管理,门户洞开,知情者长驱直入停车在内里,免费。每个星期日远道而来到附近各个教会做礼拜的信众,都将轿车泊在那儿,再步行去分别的教堂,在停车位一席难求的多伦多市中心,实是少见的方便。

后来教育局缩编,把物业大楼卖给了毗邻的多伦多大学,附属的停车场也随之转手。买家先是将它封了起来,不久便拆掉了。周末来聚会的教徒们只好另寻它地泊车,但每次路过这里,自然不无好奇,欲瞧科这偌大的一块地皮,将来会起个啥样的建筑,铁定得好生地利用的,否则辜负了这宝贵地段寸土寸金的价值,况且多大校园也一直在大兴土木进行着铺张扩建,扎堆盖高楼不足为奇。

很快的这儿就平地起了一爿广厦,倒是真不高,只有四层,样式不像是写字间或教学楼,倒类似高级公寓。每个周日路过此处时,时常见一些人坐在院子里喝咖啡聊天,办公机关周末应是关门的,蛮奇怪的。于是上心去注意观察,原来这片楼座是“麦当劳之家”[Ronald McDonald House],庭园中闲侃的那些人都是在此暂栖身的房客。

我倏地忆起以前游学美利坚时,曾经风闻的麦当劳企业开办有这一项义举、专门救济穷人之用,只是不甚知其详。没成想来到加拿大竟在身边眼皮子底下亲睹了它的实在与延伸,于是有心查阅了一下有关的资料,作些这方面的进一步了解。原来,多伦多早在卅年前就开设了麦当劳之家,属于美国境外的头一份儿,如今全加总共发展到了14家、每年服务于两万个病患家庭,30年来业已经接待了22.7万个客户之多。而如今的麦当劳之家也像其快餐店一样,连锁蔓延至全球范围,目前已逾57个国家与地区、共计324间。矗立在我们眼前的这座新盘,竟是其中规模最大的一处!

这座廉价新旅馆距离多伦多总院、儿童医院、西奈山病院、玛格丽特肿瘤医院、精神病院等都很近,均举步数分钟便可到达,根本无须用车,地利方便至极,忒有利于远道来医的人们了。它迎迓接待多伦多市70公里之外的城乡居民带患儿来市中心医院求治的家庭,并且还不乏自海外飞来问医的国际病童。地理和花费上的如此之便利,难怪令病孩的父母们能松一口气坐在花苑里小憩、舒缓一下紧绷着的神经呢。

从此我每经过这里,总是不由地感触,麦当劳做的这桩实为一项大善行,尤以俺熟悉的这块地界而言,地主没有奇货可居、囤积待高价而沽黄金地角以牟取最大的暴利,反是在与各方的协商之下达成共识落成了此项非牟利的产业,贡献于社会、造福于国民,难能可贵。俺以往曾被烙下的不浅印象“唯利是图的资本主义制度”,其中居然存有这种奉献利民的公益事物,叫俺再一次地刮目相视、重新客观认识这个国体,庆幸自个移民来此,确实是有着它的不少优点的。

追溯麦当劳之家的起源初衷,皆知系大名鼎鼎的同名快餐业的基金会倡办的,特别为那些从外地来名医院瞧病的儿童解决大城市中住宿难的困窘,尤其是收入低望而却步昂贵费用的旅馆,能够住入这类毗邻医院的廉价客栈,太多方便于就医、候诊、陪床等,实际而高效。它最初创立、兴建于全美大陆,后来逐步拓展到了寰球,深受各国广大病童家属的感激欢迎。

就以眼前的这座麦当劳之家为例,它拥有96个居住单元,能容纳81个家庭;每间房都有双人床,浴室,像是宾馆设置一样;其中有16个两室一厅的单位,给大家庭预备的。此外尚有厨房、洗衣房、游戏室、体育馆、活动中心等可以免费使用,甚至连调味品、洗衣粉亦无偿提供。同级类别的酒店房间,若按市价计算,每晚少说要140-150加币吧,但麦当劳机构及其合伙人的慷慨捐助使得客户平均只付11块钱就成,便宜的不得了。自然大大减少了他们的经济压力与焦虑,雪中送炭,得以全力尽心安于给孩子治病。

就在去年夏天,俺教会团契来了一对国内造访的夫妇,就是带着幼小的孩子在病童医院瞧病,住在这所麦当劳之家里。周末他们便来俺教堂聚会进餐,认识一下侨胞们,通过短短几周的接触与交谈,也让我们了解了之家的实情,若非每日仅付15元的房租,他俩国内的那工资怎可应付得来单单住宿这项。其时多伦多的华人社区和几间教会都曾为他们募捐过,尽力帮助这个患难的家庭,令他们感动。而且给其深刻印象的是,麦当劳之家中多有义工在勤劳工作,常年服务于住户、任劳任怨,既缓解了正式员工不足之急,又培养训练了国人的无私贡献精神,反映出加国社会的价值观与风土人情一角。

我由此联想到了更多。在俺廿多年前出国以先的神州大地,鲜有民间的公益事业之事,亦不甚提倡什么捐款之类的活动,似乎一切均是经由国家操办包圆,做工的人们在平均主义下拿到的微薄工资,只能顾自己家的事,还捉襟见肘。而从大众劳获所得中抽了“税”的政府应该负责这些个福利事业,毋庸百姓操心。那些敬老院、五保户之类的“小打小闹”的功业,后来被改革开放的浪潮给席卷式微了,让社会主义制度的这点优越性变得名存实亡。唯在近些年,始闻及一些巨富起来的影星、企业家之类的,带头热心搞些公益活动了,甚至有个别的大款到处直接挥撒人民币做“赈济、扶贫”,高调的不免被认为是在“张扬、炫富”;还有些赞助馈赠的大小物业,每栋都镌上施主的讳号,又难免有旨在“青史留名”之虞。

在西域呆得久了的俺,后来发现洋人在慈善捐输等方面做得挺好,自幼就重视培养这一心态,小小孩童便经常外出敲门集资、请人认捐,做一些集体活动以贡献学校与社区等,故而整体的国民素质在这此方面不孬,行善意识普遍较强。这略显得了华裔移民有点相形见差距,尽管这是历史和社会所造成的影响现状,不过久之近朱者赤,华人耳濡目染的也积极投身融入,捐赠风气蔚然,也集资献款天灾人祸、兴建一些像养老院、社区中心等,造福于国内外社会。不管是“怜恤人的有福了,因为他们必蒙怜恤”西洋教旨;还是“人人为我、我为人人”东土观念,均教人心向善、满有恩慈,有这样温馨体恤的氛围风俗,社会便和谐运转在一个良性的循环之中。

行这些洋善举的方式,也是多种多样,不乏见在媒体上大事宣传者,料是出于做广告的需求吧,香客把捐赠的支票特制得大大的,配上施受双方的合影拍照、登报上荧屏,渲染造势,钱数的大小是另一码事。也有些机构与个人默默奉献,金额不菲却寂然无声,许是持守着“左手做的不让右手知道”、为自己的名记录在天上而欢喜吧。还常见以赠者之名字来命题这楼座那侧翼的。不管咋样,只要真挚、捐得乐意,“寡妇的两个小钱”都值得称道,上帝是看人心而不重额度。像那歌中唱到的: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会变成美好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