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回顾)为子女教育 儿子十六年三迁

编辑发布:jack | 2017-12-27 16:05:15

【星网专讯】


(图:第一次来加拿大,纸板箱堆起来当立柜,小纸箱当凳子)

(星星生活专稿/作者:瓯越)儿子2000年底来加拿大,他的住房至今先后变动了三次。

他到加八九个月后,一位朋友住的连排屋里恰好空出一个单元,我们儿子于是买下来。他贷了款办好了买房手续,接着邀请我们老两口来探亲。我们到达后几个星期,他又买了一辆已有17年车龄的二手车,这样买菜、出游就方便了。朋友们都说他一年办了三件大事——买房,买车和请老人探亲,真是不简单。

那时国内住房价格已经日日上升,年轻人都为结婚买房发愁。我们问儿子买房花了多少钱,他说连排屋价格较低,房子的总价是他年收入的2.5倍,也就是说干上几年就能把房子买下来,这还是新移民能承担的,比起国内的年轻人,他的负担就显得不那么重了。

我们在国内工作将近40年,到了90年代初才在本单位的第一栋公寓楼里分到一套房,总计约40来平米。看了儿子的连排屋,楼上楼下加上地下室,前后草地,总计几百平米,这是我们在国内几乎没有体验过的。虽然连排屋里偶尔能听到隔壁人家咚咚的敲砸声,我们根本不以为意,几十年来我们都是这样过来的,一直都是房间连房间,门对门,夫妻吵嘴声、孩子哭闹声,声息相闻。

还有一段很有趣的回忆值得讲讲。儿子当时实力有限,买下房子已经很费力。室内除了睡床必不可少,其他空空如也。我们的衣服都是分门别类装在纸板箱中,我又把一些泡沫塑料塞进小纸箱,变成可坐的“凳子”,不用站着吃饭了。很快,我们发现一大“奇观”,加拿大路边有家具可拾。我们感到加拿大真有人情味。那时我们才届古稀,还有劲可使。于是很快家里就家具齐全了,只是颜色不一风格各异。

一年探亲结束后回国。2004年,我们的孙女出生。儿子和媳妇考虑女儿将来的上学问题,华人都说滑铁卢城西区的学校好,成绩历年居安省前茅。他们就想办法在那一带买房,终于在2006年换房,在离小学不远处买到一间面积1600平方英尺的独立屋。2007年我们办好移民手续再次来到加拿大,看到他的独立屋还很新,楼上3卧室,另外客厅,厨房,洗衣房,车库,露台,地下室等一应俱全。

房子的后院特别宽大,安装了滑梯、秋千和浪木供孩子玩耍,边缘处是一斜坡,冬天成了孩子们滑雪的好地方,我这个80过了的老汉也聊发少年狂在斜坡上体验了一把滑雪的滋味。儿子又在边上开出一块床垫这么大的菜地,种上西红柿、茄子、黄瓜,瓜藤爬上篱笆,开出黄灿灿的花朵,结下累累的果实。他又沿房子墙边点下一丛丛韭菜苗,为包饺子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原料。夏天他在后院草地上搭起敞篷,让孩子在里面过夜,体验室外星空美好的感受。

新家离开学校步行约15分钟,我们常接送孙女上学。在她学前班阶段,我还到班上当过义工,以便有机会进一步了解学校。小孙女在那里读完了小学,再升入7年级,相当中国的初中,与此同时她在中文学校也逐年升高,并多次在作文和讲演比赛中获奖,名字上了报纸。

2013年初家里生了老二,是个男孩,我们看着他一天天长大,显得特别聪颖。他在后院荡秋千,滑滑梯,在沙坑里玩沙子,在草地上踢球。冬天和姐姐一起坐雪橇滑下来。2016年底,家里又生下了老三,也是个男孩。这时大孙女已12岁,那间原来的客房已成了她的闺房,老二的小床还在父母的脚横头,这时后旁边又添了老三的小床。于是儿子夫妻俩考虑形势需要的确要买一间大一点的房子了。

经过多次考察,他们终于在离家不远处买到一座新居,接下来经过粉刷装修,通过中介售掉现房子。由于近年房价上涨,尤其是因为地段好,靠近学校,最后以很理想的价格售出,这样就为购买新房的资金奠定了基础。

2017年元月中旬他们搬进了新居。这是一所5卧4卫的楼房。新居所在地有一所十来年前建立的高中,同时距此一百来米外有一所包含小学加初中的学校,这样由小学一直到高中毕业,一路读上去都很方便,很多华人同胞都很喜欢搬来入住,由于华人集中,有人把这一带叫成华西村。这一带街道纵横交错,一幢幢的楼房沿街比邻,是一个范围颇大的静谧的住宅区。

新房一楼进门的过道宽大,有勃洛克式的圆柱多处,风格典雅。儿子在过道的最里处布置电视和一圈沙发,是接待客人的地方,旁边就是厨房和餐室。厨房的灶具和上方的壁柜一长排,炉灶和餐桌之间有一排高高的酒吧柜台,配4把高脚靠椅,显出北美粗犷的牛仔风格,别有一番情趣。餐桌上方的吊灯美观,立地窗朝后院,视野广阔,外面就是木露台,BBQ的烤炉靠墙放着。

一楼上去半层,是是家庭厅,现在作为孩子们的活动室,玩具满地。四岁的老二跳跳蹦蹦,一岁的老三跌跌爬爬,对一切都感到新奇。再上半层就是二楼,有4卧室,主卧带有花形的浴池,女儿的卧房较大,另二卧略小,将来就是两男孩的卧室了,中间有带浴缸的卫生间。老三还小,他的房间现在作儿子的工作室。

一层向下就到了地下室,厅很宽大,乒乓球台就安排在这里。旁边有带卫生间的卧室,预定留给我们住。地下室与后院持平,立地窗面朝后院草地,窗外也有露台,摆着躺椅和圆桌,有路通外面,即步出式地下室户型,与完全封闭在地下的不同,是高一档次的。后院草地比排球场略小,有一棵小树,两丛冬青,四面木围栏和邻居的院子相隔。

新居离小学、初中、高中都不到10分钟路程,老大不久就要上高中了,老二、老三将来上学可以自己走去上课。附近有方便的购物中心,是个设施周全的居民点。楼房后面,林木郁郁葱葱,大概是块高地,景色优美。

“昔孟母,择邻处。” 儿子十六年三次搬迁,都是为了子女的教育,也反映他们移民到加后十来年经济实力的上升。他们一家从连排屋进到独立屋,从三室二卫提升到五室四卫,芝麻开花节节高。我们作父母的深感欣慰。当然,住大屋还要偿付相当一笔贷款,夫妻俩还得奋斗若干年。但桅尖已现,航船即将到达目的地,光明的未来就在前方。

《星星生活周刊》2017珍藏版移民生活精华卷
(2017年12月29日出版)

+加拿大人珍藏的中国传家宝 /叶元凯
+野蔷薇度假村易手背后的中国情缘 / 捷克佳
+忆移民生活的酸甜苦辣 /孙白梅 马运生
+搬迁中折射的移民生活 /戴小厨
+加拿大改变了我们的人生 /阿妍
+加拿大人长什么样?/小苗
+移民加国廿年感怀 /星学
+初到加拿大的日子 /华磊
+我在加拿大摩托罗拉的十年 /华磊
+扎根生存的族裔公司 /黄春晖
+多伦多的个体户 /黄启樟
+游历加拿大感受自然之道 /王艺霏
+异族通婚值得鼓励吗?/黄启樟
+职场博弈与社交人脉 /点心
+会计师考官的一天 /心仪
+母亲的侍老经 /曾和平
+向120岁冲刺 /叶远来
+重返泳池的“老人家” /红蚂蚁
+男人四十流浪汉 /胡须佬
+空巢并不寂寥 /点心
+我的“路人甲”妈妈 /家书
+在这里,有一群喜好“帅锅”的美厨娘 /捷克佳
+相约相伴我形我塑 走出精彩150 /捷克佳
+在加拿大教西洋娘子包粽子 /叶元凯
+我们小区住进了一窝狐狸 /小苗
+留守女人的烦心事 /依卓
+我成为一名杀蚕犯 /夏婳
+在多伦多亲历急救 /心馨
+种菜的乐趣与无奈 /爱米
+从鸟鸣蝉叫到万籁俱寂 美国日全食观感 /奔远
+温暖的Tim Hortons咖啡店 /阿妍
+该给孩子做家务付钱吗? /玮仁
+乡愁就是一张小小的餐桌 /戴小厨
+乡音:渐行渐远的梦 /爱米
+回国战战兢兢 我们或许已经被时代抛弃 /阿妍
+那一缕带着花香的乡愁 /红叶
+故乡老街:游子心灵栖息的港湾 /陈粹盈
+为子女教育 儿子十六年三迁 /瓯越
+多伦多华人家长有多拼 /阿妍
+大学带薪实习CO-OP的利与弊 /玮仁
+现在大学生遇到的困难 /大麦
+带孩子去上班 /爱米
+我的孩子怎么会染指大麻? /无策
+我和猫儿的亲密接触 /陈粹盈
+真的挺奇妙,胡萝卜原来是这样出土的 /捷克佳
+追忆四十年前赶大考 /星学
+国会议员谭耕的大年初一 /捷克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