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战100年之际 华工的贡献多年后获认可

发布者:北京四合院 | 2018-11-11 10:04:30 | 来源:欧洲时报

【星网专讯】

 

 

一战中国劳工墓地。(图片来源:Franceinfo视频截图

【欧洲时报11月9日夏莹编译】“他们挖掘战壕、清理战场、回收牺牲战士的尸体……”这就是一战华工——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派遣了14万名劳工来到欧洲,为战争的进程和结果做出了决定性的贡献。如今在一战胜利100年(1918年11月11日-2018年11月11日)之际,多家法国媒体刊发文章,纪念这些为战争胜利默默付出的中国劳工。

14万中国劳工,虽然“他们不是战士”

法国《世界报》以《在欧洲,14万中国劳工为战争付出努力》为题发表文章。文章表示:“他们不是战士,但却在欧洲停留了很长一段时间,有些甚至一直到1922年才离开。”

一战华工的这段历史如今为更多人所知,特别是得益于《一战华工在法国》这本书的问世。14万中国劳工于1917年期间来到法国,帮助以英法等国为首的协约国集团作战。中国当时决定以这种形式参与一战。这些劳工绝大多数被英国当局安排在战争前线进行土方工程。据估计,有约4万人受法国当局支配,其中大部分被安排在工厂劳动。

“中国工人灵活、细致,有智慧又有耐心……”法国政府关于外国劳工的管理文件中如此称赞道。

《一战华工在法国》编著者、华裔历史学家马骊(图片来源:Franceinfo视频截图

《一战华工在法国》一书中所刊载的图片。(图片来源:Franceinfo视频截图

“他们的工作艰苦且危险”

法国新闻广播电台(Franceinfo)介绍,在法国滨海塞纳省(Seine-Maritime)Arques-la-Bataille市的一个公墓中埋葬着72名中国人,这些中国人是于1916年从美国来到法国,以补充这里缺乏的劳动力。他们在弹药厂、诺曼底的造船厂,甚至是前往战场上工作。

“他们挖战壕、清理战场、回收牺牲战士的尸体……他们每周工作7天,每天工作10小时……通常是在战线后方,这些工作十分艰苦且危险。逐渐地,他们也不得不参与到战争中去……人们(当地人)向他们扔石头,叫他们Chintok,中国人也会因此反抗,并发生一些争斗。”《一战华工在法国》这本书的编著者马骊介绍道。马骊为华裔历史学家,任教于法国滨海大学(Université du Littoral C?te d’Opale)。

报道称,这些中国劳工都是自愿前来,并因为他们的效率和温顺而受到称赞,人们(当局)承诺向他们支付高额薪水。他们之中有些人住在营地,如卡尔多瓦斯省(Calvados)的科隆贝莱(Colombelles)、滨海塞纳省的布雷勒河畔布朗日(Blangy sur Bresle)、芒什省(Manche)的瑟堡(Cherbourg),或是迪耶普(Dieppe)及卡昂(Caen)。

在2014年一战爆发100周年之际,法国政府和旅法华社在巴黎13区博迪古公园举行高规格仪式,纪念一战期间赴欧参战的中国劳工。(图片来源:中新社)

在巴黎里昂落成的“一战华工”青铜雕像。(图片来源:中新社)

2017年11月15日,一战华工青铜纪念雕像在比利时西部与法国接壤的波普林格市正式落成。(图片来源:中新社)

“我们曾经长期与世隔绝”

“在高中,我们都学习了关于两次世界大战在欧洲的历史。”在《十字报》的一篇题为《一战:关于被遗忘的在法华工的记忆》的报道中,年轻在法华人初燕(音译,Chuyan)如此表示,她出生于上海,已在法国生活多年。

“我们的国家对外国文化充满好奇,因为我们曾长期与世隔绝。”初燕补充道:“因为从19世纪起,开始有欧洲人在中国定居。”

报道称,在战争结束后,约1500名至2000名中国人留在了法国,并聚集在里昂火车站附近。有些与法国人结了婚。

中国劳工对一战的贡献在多年后得到了认可。1988年,法国政府批准在里昂火车站附近广场镶立华工纪念铜牌;1998年,法国政府又在巴黎华人聚集的13区竖立一块石碑……在法国,16块由英国人建造的中国人墓地中,最大的一块位于滨海努瓦耶勒市(Noyelles-sur-Mer),841名中国人安眠于此。

 

1917年8月12日,正在法国滨海布洛涅装卸燕麦的中国劳工。从衣着大致可以看出他们的生存状况与苦力无异

1918年6月,法国埃塔普勒附近的劳工营,中国劳工正在表演踩高跷,英军在铁丝网外观看

 

11月11日,当中国人正沉浸在双十一电商盛宴中时,万里之外的法国巴黎凯旋门前,举行了一场盛大而又别致的仪式,纪念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100周年。 凯旋门前的星形广场上,在美籍华裔音乐家马友友悠长的大提琴乐曲声中,一位法国女中学生用中文朗读了一位名叫顾杏卿的中国劳工停战当天写的信。已经逝去了百年的灵魂,等这一天已经很久了。长期被人忽视的一战中国劳工,终于等到了被公开承认的一天。中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并非只是“打酱油”,而是真正为战争的胜利做出过贡献。 1917年8月12日,正在法国滨海布洛涅装卸燕麦的中国劳工。从衣着大致可以看出他们的生存状况与苦力无异(图源:维基百科公有领域) 1918年6月,法国埃塔普勒附近的劳工营,中国劳工正在表演踩高跷,英军在铁丝网外观看(图源:维基百科公有领域)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大战,更是人类历史上最残酷、泯灭人性战争。堑壕战、拉锯战不断收割着生命,毒气弹、细菌武器百无禁忌,人类工业革命以来的辉煌成果换来的是战场上前所未有的伤亡。1914年第一次马恩河战役英法伤亡26.3万人,1916年有“绞肉机”之称的凡尔登战役英法伤亡40万到54.2万,同年的索姆河战役英法伤亡更是达到65.6万人…… 当英国、法国等参战国因大量亲壮年伤亡,工厂里娘子军不断增加时,纷纷从南非、印度、埃及等殖民地招募劳工,甚至直接调遣由当地人组成的殖民地军队前往欧洲作战。据苏联人口学家鲍里斯·乌拉尼斯(Boris Urlanis)《战争与人口》一书记载,仅到欧洲参战的印度陆军就高达130万。 除了印度、南非、埃及等殖民地,中国也是协约国劳工的重要来源地。当时统治中国的北洋军阀政府认为,派遣劳工是参加一战的好方式,既可以省去派遣军队参战的军费,还可以凭借这一“贡献”在战后谈判中争取一定利益。 最初,由于中国并未与德国宣战,出于不得罪德国的考虑,由时任北洋政府总统袁世凯心腹梁士诒成立惠民公司,以民间公司形式招募中国劳工前往欧洲。1916年5月,梁士诒惠民公司与法国退役少校陶履德签约,计划招募5万中国劳工前往法国。同年,英国战时内阁批准招募中国劳工,并将中国劳工部队正式命名为“中国劳工旅”(Chinese Labour Corps)。 从1916年到1918年战争结束,英法两国在中国共计招募了14万人左右的劳工,以山东人、湖北人为主,还有辽宁、吉林、江苏、湖南、安徽甚至甘肃等省的人。他们经过精挑细选,又在中国进行简单的军事训练后,就通过海路前往法国,执行挖掘战壕、筑路、救护伤员等非战斗性任务,也有部分进入工厂如施耐德公司、雷诺公司等工作。 战后绝大多数中国劳工都被遣返回国,仅有5,000人到7,000人留在了法国并取得了法国国籍,从而形成了巴黎唐人街的前身。战争中约有2,000中国劳工死亡,大多数死于1918年至1919年的西班牙流感大流行。2,000座中国劳工墓碑分布在法国北部、比利时约40处公墓中,其中最大的一处位于法国北部海滨城市滨海努瓦耶勒。 一战结束后,英国、法国翻脸无情,中国不仅未能凭借中国劳工这一“贡献”获得一定利益,反而成为被宰割的对象,巴黎和会留给中国人的只有耻辱,弱国不能掌控自己命运的无奈。中国在一战中沦为“打酱油”的角色,中国劳工在欧洲的参战史被选择性遗忘。在英国拥有43,000座一战纪念碑——战马、鸽子、军犬等等,却没有一座是纪念中国劳工的。 相关阅读 春秋笔:邓小平文革后东山再起最应该感谢谁 中越陆地边界谈判真相 :谁将领土割让给了谁 既得利益集团如何将大明拖入深渊 然而,历史终究不会忘记那些曾做出过贡献的人。随着中国影响力不断扩大,一战中国劳工这一被遗忘的群体逐渐重现天日。2008年,比利时几名一战史专家开始发掘整理华工在比利时的史料。2010年,比利时波普林格市举行华工纪念碑和华工青铜像揭幕仪式。2014年7月14日,法国在国庆日举行一战爆发100周年纪念活动,中国外交部长李肇星应邀出席。次日,李肇星就前往滨海努瓦耶勒市中国劳工墓地凭吊,“在致辞中赞扬中国劳工为欧洲和世界恢复和平做出重要贡献,深情回顾他们的不幸遭遇”。似乎是在以此提醒法国,中国劳工对一战的贡献不容磨灭。 2016年中国劳工抵达欧洲100周年,英国BBC中文网刊发特稿予以纪念,然而字里行间透露的仍是西方人对这一历史的无知。2017年一战结束纪念日前夕,英国BBC第4台播出纪录片《英国神秘中国大军》,中国劳工故事第一次登上英国主流电视台。再到本次法国政府宣读中国劳工信件,以这种独特方式承认中国劳工的贡献。 百年历史轮回,换了人间,中国劳工终于获得了应得的荣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