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的养生之道:顺应自然,忘却情感

发布者:炸酱面 | 2020-07-04 11:12:28 | 来源:月上海棠之传统文化

【星网专讯】

在《庄子》一书中,有一篇专门论述养生的文章,阐述了庄子对于养生之道的观点,此文名为《养生主》,是《庄子》内篇中的第四篇。

在全文开篇的第一句,庄子就提出了一个让很多人都会诧异的观点“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什么意思呢?我们生命是有限的但知识是无限的,用我们有限的生命去追求无限的知识必然会伤体乏神,既然知道会这样还要去做,岂不是是件危险的事情嘛!此句看似有些不可思议,其实正是反映了庄子对于养生的看法:其他任何外在的东西,都不会比生命更重要。

庄子的养生之道:顺应自然,忘却情感 

接下来,庄子在整体上阐述了自己对于养生的观点“缘督以为经”,意思是:遵从自然的中正之路并把它作为顺应事物的常法。什么是自然的中正之路?庄子在文中认为:做了世人所谓的善事却不去贪图名声,做了世人所谓的恶事却不至于面对刑戮的屈辱。这就是自然的中正之路,自然的中正之路就是做完全顺应自然的事情,顺应自然地做事也就不会去贪图名声和遭受刑戮,而且所谓的善事和恶事都是世人的区分。另外,庄子认为只要能够用“缘督以为经”的方法做事,就可以护卫自身、保全天性,也不会给父母留下忧患,也可以终享天年。

庄子的养生之道:顺应自然,忘却情感 

随后,庄子用庖丁解牛的故事说明养生要顺应自然:厨师给文惠君宰杀牛牲时动作纯熟,发出的声音像演奏的音乐,文惠君对其啧啧称奇。厨师放下刀后说:“我依照牛体自然的生理结构,用刀沿着肌肉骨骼间大的缝隙去解剖,从不曾碰撞经络结聚的部位和骨肉紧密接连的地方,更何况是大骨头呢!优秀的厨师一年换一把刀,这是因为他们在用刀割肉,普通的厨师一个月换一把刀,这是因为他们在用刀砍骨头。其实牛的骨节和其它各个部分之间都是有空隙的,而刀刃又没有什么厚度,我可以做到‘游刃有余’,所以我的刀使用十九年了,但刀锋还像刚磨过一样。每当遇上筋腱、骨节聚结交错的地方,我会格外谨慎不敢大意,目光专注,动作迟缓,动刀轻微。”

庄子的养生之道:顺应自然,忘却情感 

在这一故事中,厨师能够十九年不换刀,是因为他在宰杀牛时顺着牛体的天然结构去解剖,庄子借此来说明养生的关键也正是要顺应自然规律,切不可人为干预而破坏了自然规律,否则就会像优秀的厨师和普通的厨师手中的刀一样难以长久。另外,在厨师遇到难以解剖的地方时,会谨慎专注,动作迟缓轻微,这也说明了养生并非是一蹴而就的事情,而是需要静下心来走一条顺应自然的中正之路。

庄子的养生之道:顺应自然,忘却情感 

再接着,庄子举了一个天生只有一只脚的右师的例子,以此说明人的外观是上天所赋予,不在于后天的人为。又举了一个天生在沼泽边生活的野鸡被关在樊笼里的例子,即使不愁吃、精力也旺盛,但终究是不快乐的,以此说明在后天人为的改变下,即使物质条件提高了,也终究会影响到先天的精神本性。通过这两个例子阐述了人最初是顺应自然而生,那么理应随后的人生也要顺应自然,追求外在的名利是没有意义的,反而会有损自己的本性。

庄子的养生之道:顺应自然,忘却情感 

最后,庄子以老聃死后,他的朋友秦失前来吊丧的故事说明养生除了顺应自然,还要忘却情感的主旨。老聃的朋友秦失前来吊丧,哭了几声便离开了。老聃的弟子对此很不解,问道:“你是我们老师的朋友吗?”秦失回答:“是的。”弟子们又问:“那你这样吊唁朋友行吗?”秦失说:“行。”并解释道:“刚才在灵房看到年老的人在哭他像父母哭孩子,年轻人在哭他像子女哭父母。这样喜生恶死是背弃常理和违反真情的事情,他们都忘掉了人是秉承于自然、受命于上天的道理,古人将这种行为称为背离自然的过失。你们的老师应时而生、顺依而死,这是顺应自然之理,内心不必有哀伤和欢乐,古人称这样做就叫自然的解脱。”在这个故事中,庄子阐述了人之生死在于顺应自然,没必要在生与死上有哀伤和欢乐之感,忘却情感顺应自然才是真正的解脱之道。

庄子的养生之道:顺应自然,忘却情感 

文末,庄子以取光照物的烛薪终会燃尽,而火种却传续下来永远不会熄灭的例子,说明人的肉体终会消逝,而唯有遵循自然的本性会长久存在下去。

综上来看,庄子在文首阐述了全文的主旨,养生之道重在顺应自然的中正之路,而后文的庖丁解牛、独脚右师、樊笼野鸡、秦失吊丧等故事都是在详细论述这一观点。在庄子看来,所谓的养生其实养的就是自己的自然本性,忘却情感、不为外物所滞,这样即使肉体消逝,自然的本性也会长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