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小乡村大秘密 茶量独步世界

发布者:北京四合院 | 2015-04-19 08:19:08 | 来源:欧洲时报

【星网专讯】

提乐茶厂第三代传人提乐先生(中立者)表演茶道。

【欧洲时报记者胡旭东报道】四个世纪前,荷兰人将茶叶、瓷器等从遥远的中国运至欧洲。东弗里斯兰,这一与荷兰接壤的德国西北部地区,也因此与茶结缘。几百年过去,已发展出自己独特茶文化的东弗里斯兰人与中国茶文化学者再次因茶而遇,尽管饮茶习惯有异,相通的却是茶带给人们的和谐人生。一片茶叶,成了沟通中德两种文化的桥梁。

谈茶经:世界喝茶冠军是东弗里斯兰人

中国是茶树的原产地,也是世界茶产量最大的国家。但说到喝茶,世界冠军却不是中国人(年人均68升),也不是日本人(122升)、英国人(238升)。

喝茶世界冠军是东弗里斯兰人。这里人把茶当成第一饮料,每天睁开眼第一件事是喝茶,睡觉前最后一件事也是喝茶,外加中饭、下午和晚饭,一天喝5轮,每轮至少3杯,每天至少15杯,人均全年喝茶约300升。与德国人的年人均喝茶25升相比,东弗里斯兰人无疑是一种“另类”。

不过在纯正的东弗里斯兰人眼里,“另类”的不是他们。他们把所有东弗里斯兰以外的人,包括居住在这里的外来人,一律叫成“外国佬”,其气势,不亚于中国当年的上海人(上海以外的都是“乡巴佬”或“江北人”)。

东弗里斯兰不过是个小地方。查百科可以了解,东弗里斯兰是下萨克森州辖区内的一个地区,位于德国最西北,靠北海,由一个独立市埃姆登和3个县组成,包括北海滩涂的几座小岛,总面积3100多平方公里,总人口45,8万人。与德国平均人口密度相比,这里属于地广人稀。

这里的人讲一口“低地德语”。对于“外国佬”来说,那无异于“鸟语”。他们的语言,据说更接近荷兰语,他们与荷兰人之间交流,几乎不存在语言障碍。从很多的地名来看,给人的感觉,的确也更像是到了荷兰。

也许正是荷兰人,给了东弗里斯兰昔日的辉煌。十七世纪以后,荷兰东印度公司凭借东方贸易,成为世界最大的公司,富可敌国。在十七和十八世纪的整整200年间,东印度公司把大量的中国茶叶、瓷器和丝绸销到了欧洲。东弗里斯兰因为紧挨荷兰,所谓“近水楼台先得月”,茶叶和瓷器中,部分自然也流到了这里。十八世纪中叶,流落到这里的一些荷兰人取得了普鲁士国王腓特烈二世的特别授权,仿照荷兰东印度公司,成立了“埃姆登皇家普鲁士亚洲公司”,开始直接从中国进口茶叶和瓷器。可惜公司只存在了十来年,只直接进口了五船货物。但是,埃姆登成了德国最重要的港口之一,这里的造船业和海运业,直到现在,还占据着仅次于汉堡的地位。

东弗里斯兰因为近海,淡水水质不好,不易直接饮用。所以,在茶叶出现之前,这里人主要的饮料是啤酒。啤酒作为饮料,不言而喻,有它的局限性。早晨还好,到了中午,很多人可能就无法正常干活了,而到了下午,大家都已晕菜,难免发生口角,甚至打架斗殴。于是,教廷开始推行喝茶。茶不光利于健康,还是一种更为经济的饮料。因此,喝茶在这里,从一开始就不是英法上层社会附庸风雅的奢侈品,而是民间的日常饮品。

东弗里斯兰自然不能产茶。但喝茶之风盛起之后,出于当地喝茶的特殊需要和方法,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茶道和茶文化,还造就了一个具有地方特色的茶产业链,如进口贸易、茶叶加工、茶具制造等等。

东弗里斯兰的茶文化和茶经济,缘起中国。但是,地处边远的东弗里斯兰,四百年来偏安一隅,以自己的节奏品茗论道,却无意追本溯源。直到汉诺威孔子学院牵线搭桥,东弗里斯兰的“首府”埃姆登,在4月11日举行了第一届中德茶研讨会。四百年的时间列车,也许从此将合轨并行。古丝绸之路的终点,是否从此成为“一带一路”新思维的起点?

品茶道:德国小镇的特色茶道

东弗里斯兰人饮茶400年,年人均饮茶300升是当之无愧的世界冠军。

东弗里斯兰人品茶有自己的“茶道”,可以总结为“听、观、闻、尝”四字诀。借中德茶研讨会之际,当地四大茶厂之一的提乐茶厂第三代传人提乐先生为来自中国的贵客表演了茶道。

茶桌上放着,除每人面前的茶杯之外,还有一把放在火上煮着的茶壶、一碗冰糖、一杯奶油和一碟饼干。提乐首先介绍,在东弗里斯兰,主人必先给自己斟茶,这不是不礼貌,而是待客之道。主人先给自己斟茶,是要通过“听”声和“观”色,了解茶是否到了火候。

第一步,在茶杯里放上一大块冰糖。然后,冲入已经煮好的茶。这时候主人要求大家屏声静气,“听”热茶冲上去时冰糖碎裂的声音。声音会很小,但对东弗里斯兰人来说,这是最美妙的音乐。这便是第一步“听”字诀。

茶通常只冲到杯子的三分之一满,然后贴着杯壁,逆时针浇入奶油。一定要逆时针浇入奶油,是取“时间倒流、友情永驻”的喻意。冷奶油重,会迅速沉入杯底,但遇热后马上上浮散开,奶油花形成一朵美丽的“白云”。这一步可谓之为“观”,一观汤色,二赏奶花。

一杯茶要分三口喝完。喝之前自然先“闻”其香、然后才“尝”其味儿。这是“闻”字诀和“尝”字诀。

一个有趣的小细节,但客人一定要注意。茶匙在这里不是用来搅和的,而是在最后放入杯中,表示“谢绝”。不知道这一习惯,客人喝不到茶,也就不能怪主人不客气。如果喝到撑死,也不要怪主人过于热情。这也是为什么要放一大块冰糖的原因。茶不搅和,一块冰糖要用到至少3轮茶喝完。喝不到3轮,那是对主人的不敬。每杯茶三分之一满,一杯茶分三口喝完,每次喝三轮,可以总结为一个“品”字分三口,三“分”归一万物生。虽然喝茶之道与中国大相径庭,但其中哲理,倒是也暗合了中国的文化精髓。

宾庭茶贸公司品配师特普费尔演示品茶全过程。

论茶业:德国国宝级职业茶叶采购质检经理

拉尔夫·特普费尔,名片上印的头衔是“茶叶采购质检经理”,实际职业是茶叶“品配师”。在全德国,从事像他一样职业的不到30人,这也许是德国最稀有的职业。

特普费尔就职于德国最老的茶厂和茶贸易公司宾庭茶贸公司。公司始建于1806年,200多年不断发展壮大,现在名下有一系列的零售连锁,包括网店,还有与茶叶或食品毫不相干的电器店。在东弗里斯兰,与宾庭差不多的茶厂有四家。

特普费尔的工作室,放满了坛坛罐罐,更像一个实验室。工作台正对花园,风景秀丽,阳光明媚。特普费尔说,这很重要,性情好,才能感觉好。工作台上可以同时一字排开49种茶,也就是说,他一次能同时品尝49种茶。

因为只是为了给客人演示一下,所以这次用的都是宾庭自己产的袋泡茶。“品茶”分以下几个步骤:1、冲入沸水,2、加盖焖5分钟,3、把泡好的茶放到茶杯上,倒出茶汤,4、沥尽茶汤,5、闻香,6、撇出茶末,7、品茶品尝的速度很快,而且只尝不咽,面前放一个大桶,喝一口吐一口,吸溜声和咂咂声山响。特普费尔不忘开玩笑,你想坏掉德国餐桌的习惯(严禁吸溜和咂嘴),你就来向我拜师。

一次同时品尝几十种茶,结果怎么记录?答案就在桌上。本来整齐划一的茶杯和茶碗,变成了犬牙交错状。特普费尔解释,茶杯或茶碗前拉后推,表示了好与坏,要与不要。

德国喝的茶,多为混合茶,还有很多不是茶的茶,如草叶茶和水果茶等。所以,特普费尔不仅负责茶叶的采购,还负责茶叶的配方。不管原料如何变化,配制而成的茶,一经上市,始终要求保持一个味儿。正常情况,一种茶由五六种茶叶和香料配制而成,多的时候原料可以多达二三十种。有时候市场行销部门还会根据市场潮流,要求特普费尔配制某种特定味道的茶。所以,特普费尔在公司里的地位很独特。总经理彭克介绍说,虽然经营方面由他一个人就可以决定,但如果涉及到茶叶配方和质量,他必须经特普费尔同意才能决定。

特普费尔的舌头,决定着公司的命运。宾庭的原料茶大多用阿桑姆红茶,由公司每年自己到印度阿桑姆去采购,采购的时间只有两三个星期,万一特普费尔这几天的舌头出了问题,公司全年的生产都会受影响。所以为了保险起见,宾庭雇了另一位品配师,还招了一名学徒。学徒需要从师5年以上,才能独立工作。

舌头那么重要,有保险吗?特普费尔说,他倒是没有,但另一位的确上了。靠舌头吃饭,自然也要保护好舌头,比方在品的时候,要待查适当冷却,避免烫伤了舌头。更主要的是,平常要忌口,至少不能吃辣的,以免破坏味觉。对于吃货来讲,要想选择这一职业,还真得先掂量掂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