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偷偷潜入精神病院,忍不住分享这9个真实故事

发布者:jack | 2017-11-14 05:22:49 | 来源:生活种草机

【星网专讯】

请记住,

疾病从不遥远,正常也只是相对而言。

只要精神不死,就要狠狠地活下去。

● ●●

忍不住和你分享这9个真实的故事

在很多人的脑海中,“精神病”、“精神障碍”、“服用精神科药物”这样的词,会直接和电影电视中的疯人院,或者病人大喊大叫、摔东西、躺在床上接受电击的景象联系在一起。而精神病院,也仿佛是监狱般的存在。

这一切,都可能是因为我们还对精神障碍知之甚少。但事实上,精神障碍人群远比我们想象得要大,中国人精神障碍的发病率在12年间,从1993年的1.12%激增到2005年的17.5%;需要服务的人群有2.48亿,但目前只有8%寻求过专业帮助,4.9%得到专业帮助;

与此同时,全国的精神卫生服务机构只有1650个,精神科医师只有2万多个人,其中合格的大约4000人。

今天这篇文章,你能看到形色的病人,或许与你的想象有着天差地别。

还将发现一个令人悲伤的事实:精神病人才是最无奈、最懦弱、最无力反抗的一个特殊群体。

童小姐接触到的精神病人

“广播体操,现在开始,一二三四、二二三四……”喇叭里的人喊着响亮的口号,但眼前这群动作各异的人仿佛听的不是同一个广播。

做早操的人大部分是精神病人,童小姐每天7点来到医院,看着他们做早操一直到吃晚饭。1个月的时间,童小姐慢慢跟他们熟悉,也知道了一些关于他们的故事。

◆◆◆◆◆

【我杀了自己的父母】

“感觉就像剁肉一样,我也记不得了。”讲起病发时杀死父母的情景,阿文(化名)把目光移向别处、脸上的笑容消失了。

最初见到阿文时,第一印象是斯文。护士介绍,阿文没有社保,村里的人筹钱让他住院治疗,就是不想让他回村里。

◆◆◆◆◆

【不想家的14岁男孩】

14岁的念念(化名)是这里年纪最小的,他的病例上写的是:先天智力低下伴发精神障碍。

但直到童小姐结束1个月的探访时,都没有见过念念的家人。也许是因为太忙没时间照顾,才把孩子放在这里;也许是觉得精神病院有专人照顾会更放心?

但无论是什么原因,在童小姐看来,都像是为人父母的自我开脱和安慰。

 

 

念念每日下午都和其他病友在这里打兵乓球,打球的时候,童小姐问他想不想家?他顿了一下说:不想。童小姐觉得诧异就追问为什么,他皱着眉沉默着似乎并不喜欢这个问题。

◆◆◆◆◆

【留学生老果的心事】

新院的四楼是男病区,一个留着小马尾戴着黑框眼镜,并且散发着学者气息的中年男人叫老果(化名)。

四十多岁的老果是留学生,美国斯坦福大学读的金融管理。回国投入工作不久后却开始失眠,出现幻听,敌对周围的一切。经诊断是被害妄想症和精神分裂,转院几次,最后来了这个小地方的精神病院。

每天下午老果都会背着手在走廊散步。童小姐过去跟他交谈发现,老果思路清晰,逻辑性强,因为留学的经历,谈话间时不时讲几句英语。

谈话间,童小姐已经忘记他是一个病人,或者说童小姐已经把自己想象成是住他隔壁的病友,从金融谈到星座,他说自己是Taurus(金牛座),喜欢长头发的女人。

◆◆◆◆◆

【不愿露面的女人】

4楼上一层是女病区,女病区的病人不喜欢陌生来客。对于童小姐的突然来访,她们都停下手里的事情,警惕地观察着童小姐。

童小姐后来才知道,女病人会特别敏感,她们会想着出院后是不能让人知道自己来过精神病院的,不然会遭人嫌弃。

看着她们不安的眼神,童小姐第一次感受到,来自社会的异样目光对她们来说,格外沉重。

在这个高呼女性平等的年代,平等和尊重对于困在这四墙之内的她们来说,显得遥不可及。

◆◆◆◆◆

【没有姓名的女人】

前文提到的病人都是住在新院,而现在旧院还住着一些“钉子户”。

旧院的人她们有的来自越南,有的是本地的,有些是连自己是哪里人都说不出来,唯一的共通点是:她们没有家人,不会有人来接她们。这意味着,她们的余生都不会再见到墙外的景色。

负责照顾她们日常的护士说,她们都是一些专项整治活动带回来的流浪者,因为没有家人,没有名字,为了方便管理,这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昵称。

 

 

“过节的时候我们从家里带一点点吃的分给她们,她们就很开心了。没家人接她走的基本以后都在这里住的了,看着是可怜,但总比在外面流浪要好。”护士说道。

◆◆◆◆◆

【刚入院的病人会咬人】

在病院的这些天护士介绍,病区流动性蛮大的,不少回家后因为不按时吃药或者无法适应社会就会再次入院,如此反复。

而初来的新病人都是竭嘶底里的,我在病院的时候就遇到过新来的病人把医生给咬了。

所以一般情况下要3个男护士一个医生一起合力按住他的手脚,用特制的轮椅把他安全转移到病房。接下来几天新病人会被分配到独立的房间并戴着和床连在一起的脚链。

除了特制的轮椅和脚链。每天下午、病人都要戴上特殊的手链脚链在护士长的带领下分批带去体检,而体检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控制药物带来的副作用。

◆◆◆◆◆

【最常来精神病院的人】

为了防止病人逃跑,这里的病区,以及逃生出口都用铁栏封锁着。

当童小姐结束一天的拍摄准备离开时,看到铁门外站着一群拿着生活用品和一袋袋水果的病人家属在排队探视。

而在病区门口探视区相聚的病人和家属,往往没有过多交谈,家属只是站在一边默默地剥着手里的水果递给病人让他们多吃点。

几位受访医生,给同样有

精神障碍的人一些建议

第一,确诊时去正规医院检查,有必要的话多换几个医院,直到找到你觉得能信任和长期沟通的医生(这里的医生不是心理咨询师)。

第二,精神疾病不会一下子好,因为它不是一下子得的,是几十年的人生积累的,所以多点耐心,对自己心里的小孩多点耐心。

如果觉得自己精神状况不好,可以按照DSM-5的标准看一看,最重要的是症状持续时间,如果连续出现两周以上,那要引起重视。

如果没有自杀的念头,那就去挂一个三甲医院的心理科,这样不仅对你就医还是对医院正确诊断都方便。有条件的话,尽量去一线城市的医院做诊断,因为不同城市医院的理念还是不太一样。

如果已经有自杀念头了,那尽量挂一个专家号,或者找一个经验很丰富的医生,千万不要耽误了。

还有就是,不要太在意别人的偏见,也不需要很费力地想要去改变有些人的看法。Haters gonnahate. 推动思想的进步真的是一个史诗般的浩大工程,我们可以努力去改变那些愿意了解、愿意摒除偏见的人,等到这样的人成为了社会的多数,那些死死抓着偏见不放的人就会成为少数,他们就会体会到现在我们身为少数的痛苦和无奈,到时候也更容易再去自发地改变。

该检查还是得检查,该吃还是得吃药,家里人不支持也要好好治病。以及不要乱猜,一切以医生诊断为准。

先接受这个事实,然后接受你要付出更多的努力来管理自己的事实。你要知道,你最终唯一能够依靠的,就是自己对自己的不放弃,是自己求生的本能,读过一句话,大意是上帝很有意思,当他给你准备了痛苦,他也悄悄给你准备好了足够承受这些痛苦的东西。你比你想象中更有力量,但在你准备好之前,允许自己生病,给自己时间休息。你值得一种痛感更少的人生。好好照顾你自己。



 

这是一篇有点沉重的文章,但这样有着精神痛苦的人可能就在我们每个人身边,也可能就是每个人自己。只能说,心疼每一个能理解这篇文章的朋友们。

恶、是每个人都有的,不论是不是精神障碍患者;同样的,善也是。当你正视这个群体的时候,你也在正视你自己。

也请大家一起随手转发,让更多人通过这些人的经历,了解精神障碍患者。

我们一起努力,去创造一个对心理和精神问题更有关怀和支持性的社会。

References:

Phillips, M. R., Zhang, J., Shi, Q., Song,Z., Ding, Z., Pang, S., … & Wang, Z. (2009). Prevalence, treatment, andassociated disability of mental disorders in four provinces in China during2001–05: an epidemiological survey. The Lancet, 373(9680), 2041-2053.